【中国环保在线 原创视点】聚焦时事要闻,追踪环保动态,关注现场,《环保视野》为您一网打尽每日新环保快讯。
被吹上风口的土壤修复 “窗口期”难逃成长烦恼
一片片未经修复的污染地块正如同一颗颗定时的化学炸弹……自此,土壤修复市场应时而生。
随着供给侧改革在经济领域掀起的新浪潮,一些化工、制造等传统专业的搬迁,使场地污染“后遗症”愈发凸显出来。在接受《经济参考报》专访时,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周友亚指出,“土壤污染目前主要以无机物为主,南方土壤污染比北方重,东北老工业基地污染同样也比较重”。总体来看,我国土壤修复形势不容乐观。
2016年儿童节前夕,国务院印发《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备受业界关注的“土十条”正式出台。这也预示着,不同于以往的一个概念化理念,土壤修复产业即将迎来实质性发展拐点。同年底,环保部相继印发《落实重点工作实施方案》与《重点工作部内分工方案》,积极助推“土十条”中的各项明确指标落地生根。
在顶层设计不断发力之余,各地土壤污染防治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据媒体的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包括北京、上海、天津、江苏、浙江、福建、四川在内的23个省市区已陆续公布“十三五”期间土壤污染治理路线图与时间表。与此同时,结合年度中央财政对土壤污染防治领域的专项资金安排,在两年前首批启动的14个试点项目基础上,河北、天津、辽宁等17个省市先后被纳入土壤修复的“破冰者”行列。
而土壤污染防治利好政策的纷至沓来,无疑给产业带来了新一轮发展契机。在刚刚过去的2016年,“万亿级市场规模”、“战略性产业蓝海”,中国土壤修复产业带着这些标签步入了爆发式增长态势。“2015年产业规模只有30亿元,时隔短短一年的时间产业值便飙升至90亿元。”在日前召开的“2017环保企业家媒体见面会”上,环境商会土壤修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魏丽如是说道。
面对一个至少需要1.7万亿资金规模的大市场,各路资本正摩拳擦掌、密集涌入,土壤修复企业随之受到资本市场的重量级青睐。据《21世纪经济报道》消息称,高能环境业绩预告显示,公司2016年度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预计同比将增长45%-65%,达到1.54亿元至1.76亿元。
不仅如此。几乎在同一时间,据博世科发布的2016年业绩预告显示,预计盈利6147.85万元—6577.77万元,较2015年预计增长43%至53%。在众多业界人士看来,发家于广西的博世科可谓独具“地利”,该省河池市作为全国土壤修复示范区,无疑将在技术创新、商业模式等方面对博世科业绩具备提振作用。
然而,被视作“肥肉”的土壤修复市场,尚在兴起的同时却已生乱象。与黑臭水体治理、大气污染防治不同的是,现阶段的土壤污染防治主要着力点于摸清家底,做好风险管控。但由于行业创新与产业整合力度存在明显短板,导致PPP模式在土壤修复领域仅仅只停留在“雷声大、雨点小”的尴尬境地。显然,尽管拥有万亿级体量,但仅凭财政支撑,尚未得到社会资本积极参与的土壤修复,无异于少了强劲的撬动支点。
除了“谁来买单”的困境外,无序抢占市场是造成土壤修复市场掣肘的另一个因素。俗话说“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本是一个技术性、规模性的行业却被肆意踩踏准入门槛。大量没有资质、缺乏经验的“门外汉”涌入市场。在既没有核心技术与专业人才,也没有设备资金的情况下,承揽土壤修复工程。在环保部固体废弃物与化学品管理技术中心主任凌江看来,如今部分土壤修复项目呈现出“短平快”特点,与其说污染治理,莫不如污染搬家。而置换的土壤并未真正修复,受污染的地块去向更是鲜为人知。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曾有舆论指出,“产业走得快,管理跟不上”的难题愈发困扰着土壤修复产业。而在“十三五”期间,如何从新兴蓝海走向成熟理性,便成了土壤修复的题中应有之义。
以上就是今天的环保视野,感谢您的阅读。东西南北,精彩放送,更多资讯我们明天再会。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站注明“来源:环保在线”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环保在线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站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环保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站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站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环保在线)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平台或个人从本站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环保在线”,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鉴于本站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站联系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联系电话:0571-87759680;邮箱:hbzhan@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