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保在线 清洁能源】近日,国土资源部举行记者会,宣布中国在南海试采俗称可燃冰的天然气水合物取得圆满成功。目前我国石油使用的对外依存度超过60%,因此可燃冰开发对我国能源安全及经济发展也有着重要意义。而以可燃冰开发目前的进程来看,无论是技术还是商业化进程都已经超预期。
抢占清洁能源发展制高点 可燃冰商业化进程提速
在中国,从零排放供电技术到智慧城市,从新能源汽车到风、光、水发电,清洁能源替代传统能源的能源革命正悄然上演。其中受业界瞩目的,无疑是中国可燃冰产业化的梦想正一步步照进现实。
前不久,由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实施的南海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工程全面完成海上作业。据新华社报道,截至7月9日,试开采连续试气点火60天,累计产气30.9万立方米,平均日产5151立方米,甲烷含量高达99.5%。这标志着我国成为个实现了在海域可燃冰开采中获得连续稳定产期国家的同时,也从理论、技术到工程、装备完全自主创新,在能源勘查开发领域实现了由“跟跑”到“领跑”的跨越。
这次试开采成功是中国、也是世界成功实现资源量占90%以上的泥质粉砂型天然气水合物安全可控开采,并终实现我国在这一领域由“跟跑”到“领跑”的历史性跨越。业内人士大多认为,我国可燃冰产业化进程由此将获得实质性提速: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开采有了安全、环保的“中国方案”。
很快,国土资源部、广东省与中石油集团近日在北京签署《推进南海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开采先导试验区建设战略合作协议》。随着此次战略合作协议的签署,天然气水合物的产业化进程无疑又向前跨越了一大步。对亟待实现能源结构转型的中国来说,它更关涉到未来能源安全、能源清洁化、可持续发展等诸多方面。截至目前,仅我国海域预测远景资源量就达到800亿吨油当量,而世界资源量约为2100万亿立方米,可供人类使用1000年。
作为一种可以替代石油、天然气的重要战略性能源,可燃冰的开采一直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和瞩目。和人们熟悉的海底石油、天然气田相比,俗称“可燃冰”的天然气水合物是标准的“高潜力”能源。可燃冰一般分布在深海沉积物或者大陆冻土中,而裸露在海底表面的可燃冰需要大量的深海冷泉流体作为气源。因其外观像冰一样且遇火可燃而被称作“可燃冰”或“固体瓦斯”。其热值比石油高许多,燃烧后只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因此,可燃冰被看作是有望取代煤、石油等化石能源的新型能源。中国能安全无泄漏地开采可燃冰,也是可燃冰应用中的一大创举。资料显示,泥质粉砂型储层,具有特低孔隙度、特低渗透率等特点,加上深水区浅部地层松软,极易垮塌,钻探风险很高,加大了开采难度。据人民网此前报道,在上述可燃冰试采期间,试采海域海水及周边大气等甲烷浓度无异常,环境无污染,钻井井壁和开采地层稳定,未发生地质灾害,实现了安全可持续生产。
值得注意的是,在此次试采成功的基础上,未来中国将加大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勘查力度,为产业化提供资源基础。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尽管价值巨大,但目前可燃冰的开采仍然停留在基础研究领域,实现大规模的商业化开发仍需时日。”业界分析普遍指出,随着未来技术进步,可燃冰的开采成本将会进一步下降,中国可燃冰的能源消费比例将会得到提升。
有关专家表示,可燃冰是未来能源发展的战略制高点。基于中国可燃冰调查研究和技术储备的现状,预计2030年我国天然气水合物年产能达到10亿立方米,并实现可燃冰的商业性开发。在此背景下,利好海上油气钻采设备和天然气装备产业链的相关企业,相关概念股有望持续获得市场资金的关注。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站注明“来源:环保在线”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环保在线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站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环保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站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站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环保在线)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平台或个人从本站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环保在线”,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鉴于本站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站联系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联系电话:0571-87759680;邮箱:hbzhan@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