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生态环境部举行2019年10月例行新闻发布会,海洋生态环境司副司长霍传林就媒体提出的海洋微塑料问题做了回应。
霍传林表示,我国虽然是大的塑料生产国和出口国,但不代表我们是塑料污染大国,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了这一点。
实际上,早在2018年,生态环境部就曾回应称,监测结果表明,我国海洋微塑料污染状况相较其他海域的调查情况来看,总体处于中低水平。自2016年开始,我国已经组织开展了海洋微塑料试点监测,开启了专项研究,2017年还成立了海洋垃圾和微塑料研究中心。
10月新闻发布会上,霍传林也再次明确,我国高度重视海洋垃圾和塑料污染治理,并且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这些措施大致可以分为6个方面:
① 推动无害化处理 ② 加强专项治理 ③ 强化公众参与 ④ 开展监测评价 ⑤ 加强科学研究 ⑥ 积极参与合作
目前,我国已经能够系统调查近岸海域海洋微塑料污染情况,深入开展相关研究,并同步监测技术和风险评估方法研究。在参与合作的同时,我国也很注重集百家智慧,博采众长。
就像自然资源部主办的海洋微塑料研讨会,聚集了来自中国、柬埔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缅甸、泰国、日本、韩国等的专业学者、环保人士和组织,探讨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合作,分享经验和成果。
2019年第十二届亚太经合组织(APEC)海洋与渔业工作组会上,APEC海洋与渔业工作组会主席及美国、智利等经济体代表充分肯定了我国“亚太区海洋微塑料来源和分布研究”项目在海洋微塑料标准采样及分析方法、亚太区海洋微塑料分布状况及海洋微塑料管控措施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行动力是解决问题的保障,结果是探求真理的镜子。2018年,我国首次发布《中国海洋生态环境状况公报》。公报显示,2018年我国对57个区域开展了海洋垃圾监测,包括海面漂浮垃圾、海滩垃圾和海底垃圾等。
海洋垃圾中,海面漂浮垃圾中塑料类垃圾数量占比88.7%,主要为聚苯乙烯泡沫、塑料袋和塑料瓶等;海滩垃圾塑料类占比77.5%;海底垃圾塑料类占比88.2%。可见,塑料垃圾对海洋环境来说是个巨大的威胁。
针对渤海、黄海、南海开展的4个断面海绵漂浮微塑料监测结果显示,表层水体微塑料平均密度为0.42个/立方米。显然,详细数据分析是治理的依据,海洋环境监测也是海洋微塑料,或者说海洋垃圾治理的前哨站。
随着防治措施的继续下沉,陆上污染治理取得越来越好的成果,海洋微塑料防治也会不断迎来好消息。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站注明“来源:环保在线”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环保在线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站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环保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站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站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环保在线)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平台或个人从本站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环保在线”,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鉴于本站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站联系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联系电话:0571-87759680;邮箱:hbzhan@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