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垃圾围城”难题,近年来随着固体废弃物处置水平的不断提升,不再隔三差五看到“垃圾围城”这个词。当然,问题仍然存在,但在垃圾焚烧发电迅速扩张,以及固废资源循环利用概念得到深度落实的背景下,矛盾正逐步缓解。
同时,也有很多破解“垃圾围城”的模范案例,形成了可借鉴的经验,广为流传。
武汉园博园就是其中之一。
这个很多当地居民还有印象的,上个世纪90年代远近闻名的生活垃圾场,在几十亿的投资和坚决的改善决心下,成就了目前广为人知的“建在垃圾场上的休闲生态园”。
细数园博园所获得的荣誉包括广州城市创新奖、2015年联合国气候大会C40奖、2016年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等。业界评,武汉园博园见证了城市快速扩张,也见证了城市的生态回归。如今,园博园内还保留有垃圾场遗址,游客能参观到垃圾场横断面,以示警醒。
除此之外,园博园内还特意摆放了利用生活垃圾做的花盆,或者用废旧材料制成的景观。比如废桩头制作的装饰和坐凳,废钢筋制成的公共艺术品,以渣土为主的堆山造景等,俨然成为了一个环保教育基地,一个破解垃圾利用难题的观察样本。
园博园的改造是花费了一番心思的,绿化面积超过170公顷,每年可吸收烟尘6万多吨,释放氧气近6万吨,探索进行生态修复的过程也并没有那么顺利。原因在于,作为一个前垃圾填埋场,垃圾种类混杂,容易产生沼气、渗滤液等一系列隐患。
因此,当时的生态改造团队反复论证,采用“好氧修复”和“封场治理”两项技术,用2年时间逐步清除了环境和安全隐患。这个运行17年,相当于60个足球场大小的垃圾场,摇身一变,成为了“绿肺”,成为“生态园”,成为了“观光景点”,成为“治理和修复样本”。
你以为这样就结束了?
2015年9月,武汉园博园正式开园,6月底,全国节水型城市复查专家前往武汉,也考察了园博园。专家们一致认为,园博园以海绵城市理念来建设,每年节水可达24万吨,靠雨水基本就能自给自足。
园博园内设有6个弃流池,每个池的雨水储集量大约为200吨。整个雨水收集回收再利用系统能够有效分离初期和后期雨水,沉淀过滤,供给绿地灌溉、水景和水池用水。配置的灌溉泵房,每小时能处理100吨用水,分流管道总长9公里,循环用水体系初步建成。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站注明“来源:环保在线”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环保在线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站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环保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站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站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环保在线)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平台或个人从本站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环保在线”,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鉴于本站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站联系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联系电话:0571-87759680;邮箱:hbzhan@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