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23日,南宁市召开2020年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工作视频布置会。在南宁各项生态环保重点工作中就包括,【秸秆禁烧智能化监控系统今年投用】。
工作中提到,建立秸秆禁烧网格化监管机制,强化市、县(区)、镇(街)、村(社区)四级秸秆禁烧监管责任体系,开展秸秆禁烧智能化视频监控监管系统建设,2020年9月底前完成安装并投入使用。
同时,要求构建秸秆收集转化利用体系,重点支持横县、隆安县、青秀区等县区建立10万吨以上秸秆收贮加工示范基地,2020年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5%以上。
这符合广西2020年生态环境工作要点中,关于【强化秸秆禁烧监管巡查,加快智能化视频监控体系建设】的要求。
秸秆禁烧,是提高秸秆资源化利用率的前提条件。近年来,我国各地区都下达了“禁”令,采取人力+科技的方式密切监管秸秆焚烧火点。广西也不例外。
2019年底开始,广西各市就积极开展2019年冬季-2020年春季大气污染防治攻坚行动,秸秆禁烧的管控是重点之一。按照广西的规划,要加大禁烧工作调度的力度,公开秸秆焚烧火点监测情况,对发现火点数量的市进行曝光,同时派技术专家帮扶,派督导小组督导。
作为全国蔗糖的主产区,广西一直以来也深受秸秆焚烧造成的污染困扰。部分城市秸秆露天焚烧比例曾经高达70%-80%,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不可谓不大。
广西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在对秸秆焚烧污染影响及防控对策的研究中发现,环保意识不足、还田效果不均、机械化收割不易、关键技术创新研究不够、产业发展不足、秸秆禁烧管理和资金不足构成了7大障碍。
针对这些问题,改进农机技术,改进秸秆资源化技术,完善法律法规,强化监管,建立网格化体系等就是破题的关键。
除了上述说过的,利用科技手段构建监管体系,《广西农林生物质发电建设规划修编(2016-2020)》中就已经明确,【到2020年,广西农林生物质发电项目达到39个,发电项目总装机容量114.5万千瓦】。
规划预测,到2020年,全区可用于发电农业生物质资源将达到3640万吨,其中水稻秸秆1370万吨,玉米秸秆420万吨,木薯秸秆280万吨,油料作物秸秆115万吨以及其他作物秸秆195万吨。
为了让这些秸秆资源得到更好的利用,《2019年广西农作物秸秆资源化综合利用项目实施方案》应声落地。
方案要求,到2019年底,11个秸秆综合利用试点项目县秸秆资源化综合利用率提高5%以上,全县秸秆资源化综合利用率达90%。每个试点项目县(市、区)200—230万元,每个贫困区域项目县(市)10—18万元。
随后,广西在秸秆资源化综合利用试点现场培训班上透露,国家安排广西农作物秸秆资源化综合利用项目资金4750万元。毫无疑问,这为推动广西秸秆资源化产业发展又添加了一笔资金助力。
一方面严抓秸秆焚烧,另一方面大力推进资源化综合处置,两手抓策略要落到实地才能见到实效。广西,正在越做越好。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站注明“来源:环保在线”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环保在线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站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环保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站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站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环保在线)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平台或个人从本站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环保在线”,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鉴于本站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站联系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联系电话:0571-87759680;邮箱:hbzhan@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