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垃圾分类重新站上风口,号称要成为“新时尚”之后,全民花式“聊”分类根本停不下来。水涨船高,垃圾分类相关产业不仅赢得了关注度,也切实拿到了接收政策红利的优先权。当然,这也导致在自己经营业务中加上“垃圾分类”四个字也带起了一波节奏。
据企查查数据显示,目前与垃圾分类处理相关的在业、存续企业已经有39万家。从地域来看,山东省、江苏省、河北省分列前三。而从垃圾处理相关企业注册量来看,2019年相较2010年,增幅达到1783%,相较2018年也有52.7%的涨幅,也很可观。
再把2020年前4个月的垃圾处理相关企业注册量单拎出来看,4月份迎来了一个小高峰期,环比上涨28.8%。不过由于2月份注册量处于低谷状态,所以3月份的环比上涨幅度超过400%,很是亮眼。
值得注意的是,垃圾处理相关企业注册资本达到1000万以上的也有15%以上,还有一半在300万以内。
众所周知,整个固废处理板块万亿空间毋庸置疑,垃圾分类作为细分领域,2020年也被预测将释放300亿左右的产能,全国市场规模或将超过600亿元。而且,专家有信心,10年之内,垃圾分类产业规模将有望突破3000亿元。
在这样的前景之下,相关或者不相关的企业为自己打上“垃圾分类”的经营标签,显然是想分一杯羹的打算。不过需要审慎认识到的是,目前我国垃圾分类产业拥有的“前景”和“钱景”并不完全划等号。
有更多的助力自然好,然而数量和质量并重才能加快实现垃圾分类产业“钱景”。毕竟,垃圾分类产业处于“成长期”,补短板会成为常态。
在46城先试先行的情况下,垃圾分类“新时尚”的推广,“新习惯”的养成,新“模式”的探索,新“规范”的建立等,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是,毕竟是起步阶段,各方面完善工作仍是任重道远。
2020年两会期间,就有很多相关提案和建议是关于垃圾分类的,比如:
居民的环保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各地区分类处理设施的能力尚不充分,厨余垃圾处理目前还存在技术不成熟、处理成本高、资源化出路不畅通等难题,应使城乡固废常态有处理、应急有保证、保底有工程。
各地垃圾分类缺乏统一的标准、标志、标识,容易使居民对垃圾分类标准产生困惑,建议统一生活垃圾分类标准和标示语、垃圾桶颜色与对应的垃圾类别规范、生活垃圾分类类别的外语译文规范。
垃圾分类已经从部分地区试点转入全面推广的阶段,但问题也较为突出,建议从全国层面进行立法,让垃圾分类成为全体居民的法定义务。
只有解决好垃圾分类后的处理问题,垃圾分类才能形成闭环,建议国务院有关部门把垃圾分类处理纳入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每五年有一个战略性安排。
诸如此类,而这些意见和建议也充分表明,我国垃圾分类也是一场“攻坚战”,想要取得胜利一方面靠坚持,另一方面也要靠政策支持,全民参与,以及从业者的积极配合。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站注明“来源:环保在线”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环保在线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站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环保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站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站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环保在线)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平台或个人从本站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环保在线”,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鉴于本站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站联系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联系电话:0571-87759680;邮箱:hbzhan@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