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2日,生态环境部召开5月例行发布会。在会议上,
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监测司司长柏仇勇称,我国高度重视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监测与污染防控工作。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将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监测纳入全国环境监测体系。
问题来了,持久性有机物到底是什么?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英文简称是POPs,是结构稳定、不容易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在自然环境中又难以被降解的一类化学物质,可以通过大气、水、生物体等各种环境介质存在于环境中,具有持久性、长距离迁移性等特点。
随着2004年《斯德哥尔摩公约》正式生效,我国在国家层面上启动了对POPs污染源的研究,加强了POPs研究的监测能力建设。
2005年,国务院批准成立国家履约工作小组;2007年,国务院批准履约国家实施计划;
2009年,禁止生产、流通、使用和进口滴滴涕、氯丹、灭蚊灵及六氯苯;
2010年以后,围绕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进行了多项专题监测研究;
2012年,12部门发布《全国POPs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
2013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PFOS和硫丹等修正案;
2015年,“新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区域运移及演变趋势研究”列入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项目;
2016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HBCD修正案;
2019年,生态环境部落实《全国海洋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实施方案》,开展含六六六、滴滴涕等POPs指标的全项目监测工作。
到目前为止,我国POPs增列已经增加近30种,现行有关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监测的标准主要有四大类(分别为有机氯农药类、多氯联苯类、溴代阻燃剂类及二噁英类),共计25项标准,涉及18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资料显示,我国POPs履约已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其中重点行业二噁英排放强度下降15%,实现了滴滴涕、氯丹等17种POPs的全面停止使用,完成50000余吨高浓度POPs废物处置,并完成100多项涉及POPs政策标准的制修订。
有专业人士指出,对于我国持久性有机物防治的关键有三方面,分别为替代品的问题、历史上遗留废物的处置问题和源减排问题。
尽管目前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仍面临着技术和资金等方面的瓶颈。有数据显示,结果表明至少有600多种这样的POPs疑似物质,其中有2/3也在中国的现有化学物质名录中。相比目前列入管控的几十种,想要真正实现对POPs的防治仍有很长的路需要走。
近几年,在新型 POPs 的分析方法学、环境行为、生态毒理与环境风险,以及新污染物发现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接下来,柏仇勇在会议中也表示,会持续推广应用相关科研成果,从而不断提升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监测能力和水平。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站注明“来源:环保在线”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环保在线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站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环保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站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站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环保在线)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平台或个人从本站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环保在线”,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鉴于本站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站联系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联系电话:0571-87759680;邮箱:hbzhan@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