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最火的概念是什么?是元宇宙吗?是碳中和呀。
“元宇宙”也不能动摇“碳中和”的地位,至少在未来40年时间里,在圆满达成目标之前。可能不少人也表示,“听到耳朵都出茧”,但这个概念正在从“空中楼阁”的想象中走进现实,有轮廓有“血肉”。
从碳中和之名,到碳中和之实
我国提出碳中和之后,大街小巷都能或多或少听到这个词,但也只是个“词”。感触更多的是排污企业,尤其是重点排污企业,观望情绪浓烈,而对于环保企业来说,“碳中和”可能更多的是加速器的作用,当然也不妨碍环保企业期待政策风向带来的进一步利好。
而事实也证明,我们作为有担当的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必须不能是说说而已。
不过,敏锐的市场已经嗅到了一些不同,而这才刚刚开始。
“十四五”规划落地了,不是很令人意外,大家更多的是从字里行间抢时间、抢机遇,每个5年一循环,也可能就是大变革的开始。铆足了劲儿之后,大家对碳中和的理解还是处于一个“统筹”状态,或者可以说,“按部就班做就完了”,好像只是多了时间的紧迫感。
没有可以模糊的界限,明确针对“两高”项目,不给你“趁着还有时间先上项目”的机会,而这种坚决还没完。
那么,“十四五”开局之年即将结束的现在,是不是对“碳中和”有了实感了呢?
我国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措施,说是“无死角”扫描也不为过。
洋洋洒洒一大篇,还是开头那句话,是不是对“碳中和”有了实感了呢?
“双控”开了头,市场也不落后
都说环保行业是个政策导向型行业,有个风吹草动,市场就会有超敏捷的反应,倒也没错。
严控“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的“双控”政策落地后,市场投资的“众生相”可就精彩了。
也许你看“碳中和”目标刚出来的时候,很多资本还有些犹犹豫豫,但2021年对于“绿色投资”来说,注定是个从温泉到熔浆的质变期。因为,“百万亿”设想来了,这笔投资得到了多方盖章。(详见
【碳中和目标下 百万亿投资咋花呢?】)
2021年,你是不是经常听到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绿色金融这些高频词呢?11月13日举办的中国财政投融资2021年年会有一个观点就指出,我国绿色政府债券供给明显不足。据悉,今年以来,银行参与绿色债券发行的热情由于市场需求变得格外高涨,绿色债券投放力度也在不断加大,增速明显成为各家银行三季度报的“特色”之一。
而就在11月8日,央行官宣推出碳减排支持工具,发放对象为全国性金融机构,又是一石激起千层浪。
要说到绿色基金,更是一“发”不可收拾。早早成立的国家绿色发展基金,885亿体量堪称“巨舰”级别,今年10月20日完成了首支基金产品备案。此外,宝武碳中和股权投资基金、中石化碳中和母基金、中金协鑫碳中和产业投资基金、远景红杉碳中和基金等一一登场。粗略统计,市面上碳中和基金规模已超2000亿。
绿色金融界的“狂欢”,这已经再明显不过了吧。
“以前节能环保领域每年的投资额大概只有几个亿到几十亿元,但今年的累计投资规模则已达到约2000亿-3000亿的体量”,青域资本也由此得出结论:一级市场的碳中和投资空前活跃。“碳中和”到底蕴含着怎样的财富密码,看来资本先一步得出了结论。
日前,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指导的2021国际碳中和与绿色投资大会也成功举办,发起共建中国科学院大学零碳研究院,发布首个“零碳中国”标准通则,首发《零碳中国·数据中心蓝皮书》《零碳中国·零碳校园蓝皮书》与《零碳中国·氢能蓝皮书》,成立了“中国-阿联酋碳金融智库”。
还真有点分不清,谁的速度更快一些。
总结前插播:ESG投资进入上升期
ESG(Environmental环境、Social社会、Governance治理),环保在线曾聊过这个话题,为什么再聊一遍呢,因为最近貌似很多投资者相当关心上市企业的ESG评级。
三季度,MSCI曾发布2021年第三季度对238家A股公司的最新ESG评级结果,引起了围观。ESG概念目前很多关注资本市场的人已经不算很陌生了,ESG评级也在标准的日趋规范下成为了资本市场上一个不容小觑的“风向标”。
市场上流行这样一句话,“得指数者得天下”,并不是完全没有道理。在碳排放指标越加要用放大镜去看的背景下,无论是被罚款,还是信用不足都是很严重的问题。大数据证明,通常ESG评级高的企业,在技术、经营、管理、环境保护、财务等各个方面的实力都是经得起考验的,这也愈发让人更关注ESG评级结果。
算是个良性循环吧,那资本当然没理由放过,尤其是当国内市场几乎将“ESG”与“低碳转型”直接捆绑了。
感受最深的大概就是,当企业被投资者问“贵企被哪些ESG评级指数纳入了”,被问“公司是碳减排工具的直接受益企业吗”,被问“贵司有什么节能减排的具体规划吗”,被问“企业在环境风险管控方面有什么预案呢”,被问“公司ESG评级怎么保持”,被问“公司有CCUS技术储备吗”......
更有意思的是,市场有了这样的疑问——“ESG评级低的企业不配被投资吗”。
倒也不尽然,目前的ESG投资与其说看中了“价值”,不如说还只能看到“愿景”,属于大环境和时间的愿景。或许,也是来自于新兴赛道的投资愿景。
2021年,《环境信息依法披露制度改革方案》同样款款而至。要求,2021年,印发环境信息依法披露管理办法、企业环境信息依法披露格式准则;2022年,完成上市公司、发债企业信息披露有关文件格式修订;2023年,开展环境信息依法披露制度改革评估。
曾酣论的“上市企业环境信息强制披露”问题,正在寻求一个最优解。
总结
1、实现碳中和目标势在必行=该“减”(碳)就要减,该“增”(效)就要增,投融资问题解决的方法有很多
2、实现碳中和困难和挑战巨大=哪个行业都不能拖后腿,不仅政策盯着,ESG也在盯着
3、实现碳中和=资源重置=市场再分配=机遇
你以为只有环保企业在抓“碳中和”的机遇?但并不是只有环保企业才能抓住碳中和的机遇。全行业都需要“碳”底,为市场的重新洗牌挣得低碳未来的出线权和百万亿盛宴的入场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