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观点 | “跟跑”“并跑”“领跑”——生态环境监测的历史性跨越
资讯中心


观点 | “跟跑”“并跑”“领跑”——生态环境监测的历史性跨越

2021-12-06 09:22:35来源:中国环境监测总站 关键词:生态环境监测环境监测设备阅读量:31098

导读:站在“两个百年”的历史交汇点,生态环境监测要紧紧围绕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要求,继而实现从“并跑”到“领跑”的历史性跨越,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贡献更多更大的力量。
  研究团队:
 
  陈传忠(监测业务管理室主任,正高级工程师)、瞿淼、陈远航 、李大庆 、于勇、胡天洋、张鹏
 
  主要研究方向:
 
  生态环境监测发展战略研究、生态环境监测改革创新与法制政策研究、生态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和保障体系研究、生态环境监测自动化和智能化研究等。
 
  摘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推动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作为生态环境保护的“奠基石”和“顶梁柱”,我国生态环境监测事业经过40多年的奋斗,基本完成了从“跟跑”到“并跑”的转变。站在“两个百年”的历史交汇点,生态环境监测要紧紧围绕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要求,继而实现从“并跑”到“领跑”的历史性跨越,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贡献更多更大的力量。
 
  一、“跟跑”——在学习中不断探索前进
 
  初步搭建监测技术体系
 
  西方国家工业化时间比较早,在环境污染和人群健康危害等方面的问题也暴露得早一些,比如伦敦烟雾事件、日本水俣病事件等。国外的这些案例为我国制定相关的环境监测指标、评价标准提供了参考。比照国外经验,我国相继建立起针对各类污染源的排放标准和针对各类环境要素的质量标准,同时对应这些控制指标建立了相应的分析方法标准。经过不断扩展和完善,我国生态环境监测技术体系逐渐成形,为生态环境监测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逐渐完善监测业务体系
 
  随着环境保护的形势变化,我国生态环境监测的业务内容也不断拓展。从对官厅水库污染事件开展调查开始,我国生态环境监测经历了从污染事故调查到污染源排放监督再到环境质量评价的不断发展,业务体系越来越丰富。到2012年,已经逐渐形成了覆盖环境质量、污染源和生态环境的常规监测业务,并且继续完善了环境事件应急和科研监测等业务,对环境保护的技术支撑作用日益凸显。
 
  初步形成监测队伍体系
 
  1973年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过后,各地相继建立起环境监测机构,生态环境监测队伍成为我国早期环境保护工作的先锋和主力。随着监测业务的不断发展,生态环境监测队伍不断壮大,从最初只有部分省市的几十家监测机构,到2012年已经发展到全国各级监测站2500余个,监测人员达6万余人,形成了国家、省、市、县四级监测站布局,有力支撑了各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
 
  二、“并跑”—走中国特色生态环境监测发展之路
 
  建成发展中国家生态环境监测网络
 
  目前,我国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全面覆盖环境质量、污染源和生态质量监测,监测指标项目与国际接轨,基本实现陆海统筹、天地一体、上下协同、信息共享。
 
  全面提高生态环境监测数据质量
 
  通过体制机制优化和质量控制技术提升,我国生态环境监测数据质量得到全面提高。
 
  全面提升生态环境监测业务水平
 
  生态环境监测的业务和产品更加丰富。
 
  三、“领跑”——实现生态环境监测现代化
 
  支撑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
 
  依据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开展生态环境质量目标考核,抓住了地方政府落实生态环境保护主体责任的“牛鼻子”,也是我国在生态环境治理领域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要继续深化和完善生态环境质量考核排名制度,进一步研究考核指标的设置,注重考核公平性、导向性和区分度,通过考核把工作重心切实落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上,激发地方污染治理的动力,充分发挥鼓励先进、鞭策落后的指标棒作用。
 
  提高生态环境监测服务效能
 
  充分利用监测手段,高效感知生态环境状况。在源头管控方面,发挥监测在环境容量推算中的支撑作用,明确环境质量主要制约因子,支撑管理部门因地制宜做好产业规划布局;在环境质量管理方面,综合运用微站、传感器、遥感、走航等监测手段,全面准确研判环境风险,及时做好治理应对,提高生态环境质量稳定性;在污染治理方面,充分发挥监测的溯源能力,快速锁定污染源,确定重点污染因子,提高治理工作成效。
 
  加强生态环境监测理论和战略研究
 
  一是加强新污染物监测研究。根据监测数据,建立新污染物预警系统,加强环境健康风险管理。二是加快监测自主创新。在生态和其他综合性指标上,我国完全可以加强研究,自己定指标,配套确定仪器设备和监测方法,实现换赛道超车。三是优化监测业务设计。指标任务上要有增有减,实施方式上要有定有动,在有限的投入内,要不断提高所获取数据的价值含量。四是加强监测样式创新。运用大数据思维,提高锁定违法排放行为和线索的能力,运用新技术提高监测感知手段的丰富性多样性,补齐执法监测等方面的短板。
 
  结语
 
  从“并跑”到“领跑”,这段路很长,也很艰辛。环境质量、生态质量、污染源监测,原有的方法手段以及评价标准都是西方建立的。现在,我们有了很多中国创造,比如环境质量预测预报、非现场执法监测,面向精细化管控的多手段融合立体监测等。真正的领跑,需要一种开阔的视野,宏大的气魄。要敢于打破现有格局,善于开创新的局面。对现有的监测手段、样式进行大胆的变革,创造中国模式、中国标准。敢于主导世界监测技术发展方向,把整个生态环境标准主导权的重心,从欧美转入中国。将来用我们的标准主导生态环境质量与污染排放的监测、评价,主导设备研制生产,主导整个产业的发展,那我们就能实现真正的领跑,成为监测大国,监测强国。
 
  原标题:观点 | “跟跑”“并跑”“领跑”——生态环境监测的历史性跨越
我要评论
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您还可以输入200个字符)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 以数智化转型赋能,山东全力构建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

      作为全国唯一拥有全部41个工业大类的经济大省,山东省始终将污染源监测作为生态环境治理的重要抓手。围绕“建、管、用”三个关键环节,创新构建了具有山东特色的监测网络运行模式,下一步,山东省将实施数智改造,提升高效感知能力;筑牢质量根基,提升质量控制能力;加强科技创新,提升业务支撑能力。
      生态环境监测智慧监测
      2025-05-04 10:36:39
    • 监测司司长:虚假数据比没有数据更可怕 | 新闻发布会答问实录

      3月26日,生态环境部举行3月例行新闻发布会,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监测司司长蒋火华,生态环境部宣教司司长、新闻发言人裴晓菲出席。
      生态环境监测新闻发布会
      2025-03-28 09:12:14
    • 专家解读丨强化数智化理念,扎实推进国家生态环境监测网络转型任务落实

      《国家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数智化转型方案》,聚焦生态环境管理需求,确立了“两步走”实施路径,强调技术迭代与业务稳定的动态平衡,强调了无人运维、智能采样、黑灯实验室等标志性智能技术应用,提出以“数据底座-智能工具-场景赋能”为路径,有效支撑污染防治攻坚战。
      生态环境监测数智化监测技术
      2025-03-28 09:05:44
    • 生态环境部:将积极探索卫星遥感与人工智能大模型的联动应用

      3月26日,生态环境部召开3月例行新闻发布会,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已拥有环境和大气两个系列共7颗在轨卫星,自2000年以来我国“绿线”已向西移动约300公里,这与我国生态保护修复取得的巨大成就是高度契合的。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将全面提升卫星遥感监测能力,进一步发挥好遥感技术的独特优势,积极探索与人工智能大模型的联动应用。
      生态环境监测卫星遥感监测
      2025-03-26 14:24:59
    • 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监测数智化转型迈出实质性步伐

      3月26日,生态环境部召开3月例行新闻发布会,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DeepSeek已经在我部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和不少地方生态环境监测部门得到初步应用。近日,生态环境部印发了《国家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数智化转型方案》,这是推进监测数智化转型的顶层设计,也标志着监测数智化转型迈出实质性步伐。
      生态环境监测智慧监测
      2025-03-26 14:05:16
    • 新一批环保设施开放单位名单发布 557家包括石化、电力、钢铁、建材行业等“新四类”开放单位304家

      近日,生态环境部公布了新一批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单位名单,共557家。截至目前,全国环保设施开放单位总数为2512家,累计组织线上线下开放活动19万次,接待参访公众超过2.4亿人次。
      环保设施开放单位生态环境监测危险废物处理
      2025-03-26 13:46:42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站注明“来源:环保在线”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环保在线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站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环保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站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站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环保在线)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平台或个人从本站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环保在线”,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鉴于本站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站联系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联系电话:0571-87759680;邮箱:hbzhan@vip.qq.com。

    不想错过行业资讯?

    订阅 环保在线APP

    一键筛选来订阅

    信息更丰富

    推荐产品/PRODUCT 更多
    环保商城:

    气浮机曝气机COD测定仪TOC分析仪污水提升器带式压滤机格栅除污机污泥泵潜水搅拌机污泥浓缩机污泥搅拌机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高压清洗机油烟净化器板框压滤机无轴螺旋输送机气体分析仪烟尘检测仪油雾净化器超声波清洗机泳池水处理设备

    我要投稿
    • 投稿请发送邮件至:(邮件标题请备注“投稿”)hbzhan@vip.qq.com
    • 联系电话0571-87759680
    环保行业“互联网+”服务平台
    环保在线APP

    功能丰富 实时交流

    环保在线小程序

    订阅获取更多服务

    微信公众号

    关注我们

    抖音

    环保在线网

    抖音号:hbzhan

    打开抖音 搜索页扫一扫

    视频号

    环保在线

    公众号:环保在线

    打开微信扫码关注视频号

    快手

    环保在线

    快手ID:2537047074

    打开快手 扫一扫关注
    意见反馈
    我要投稿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