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错过了锂电池,错过了光伏,那么储能将是你不容错过的最后一次机会。”从业者认为,“风光水火储”发展的关键就在于储能,当下正是其市场进入规模化发展的风口期。
据有关协会统计,2021年我国储能市场规模达500亿-600亿元,较2020年增长120%以上,产业链日趋完善。而目前以至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波动性高的风光电站仍是提升可再生能源发电比例的“主力军”。相对应的,作为并网“标配”的储能需求也将持续旺盛。
机构预测称,到2030年,全球储能市场规模将达到3万亿。长期发展向好,短期又有政策、补贴等支持,有越来越多的资本力量涌进储能赛道也就不足为奇了。
各路行业巨头“带资”跨界,烧钱赶进度
2022年以来,已有20多家上市企业入局储能,其中不乏做家电的、做外贸防治的、做游戏的,甚至还有教育与芝麻糊等类型的。这些行业与储能不能说是相似,只能说是毫不沾边。
如,从事职业教育的开元教育,通过下属子公司出资1200万元参与成立了储能业务公司,持股比列达到40%。需要注意的是,2019年-2022年上半年,开源教育归属净利润分别为-6.35亿元、-7.66亿元、-4.61亿元、-0.69亿元,其流动负债高于流动资产7.7亿元。
因主业难以为继而选择跨行的,还有南方黑芝麻糊,2018年-2021年净利润分别下降46.06%、45.05%、73.08%和1297.48%。当然,除了寄希望于储能以摆脱主营业务亏损现状这一理由之外,大部分企业主要还是为了抢占市场机遇,尤其是从“大手笔”的资金投入中,更能窥见其对储能市场发展的信心。
如,近期化工原料巨头盛虹集团举行了储能总部项目落户苏州市吴江区签约仪式,项目产能规模50GWh,将分期进行建设,总投资额200亿元,其长远目标为建成“以锂电池及储能系统集成为核心打造从材料、电芯、模组到终端产品的完整产业链”。
业绩集体报喜,未来仍大有可为
公开资料显示,今年以来,储能电池及材料领域的投融资事件多达120余起,投融资规模高达千亿元。前三季度,A股42家参与储能产业上下游的上市公司合计实现营业收入7613.26亿元,同比增长187.68%,业绩表现优异。
从储能巨头宁德时代的财报来看,其2021全年储能业务营收136.24亿元,同比大幅增长600%。接连拿下众多储能订单后,2022年上半年,宁德时代储能系统营收同比增长171%。营收增长可谓是一路高歌猛进。另一“新秀”锦浪科技,在2022年上半年实现了4.1亿元的净利润,比去年同期增长63.77%到72.17%。
营收的“暴增”也正是赛道火热的一个缩影。按照国家政策规划,预计2025年,国内的新型储能装机容量要达到30GWh以上。而截至2021年,我国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规模仅为5.7GW,离实现目标还有较大的增长空间。面对这样的赛道,怎能不心动?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站注明“来源:环保在线”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环保在线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站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环保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站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站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环保在线)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平台或个人从本站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环保在线”,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鉴于本站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站联系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联系电话:0571-87759680;邮箱:hbzhan@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