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京
环境监测中心群英荟萃,少长咸集。南京环境监测中心水环境监测科研团队特邀北京师范大学王国强教授、南京大学钱新教授团队,围绕前期3位院士、4位行业资深专家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长江黄河典型支流三水融合综合模拟与精准调控技术》(项目编号:2022YFC3204400)实施方案论证会提出的建议进行研讨交流。
三方从项目现有基础、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成果等实施方向进行分析,明确中心重点围绕长江一级支流秦淮河流域开展研究,进一步绘制“施工图”,为开启新征程添动能蓄实力。“我们将集中技术力量全力以赴保障项目高质量开展,并以国家重点研发项目为中心发展契机,在‘三水融合’、水污染溯源及水质预测预报等方面开创新局面。” 南京环境监测中心主任喻义勇说。
扎实筑牢“支撑点” “三水融合”开新局
稳扎稳打做好各类科研项目是南京环境监测中心持续筑牢监测科研工作“支撑点”。为推动“十四五”期间水环境质量改善向“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三水统筹方面转变,中心聚焦热点环境问题,相继研究完成部省级标准制修订16项,省市环境类科研项目35项,在水污染溯源机理研究和水质预报试点工作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成功申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做足技术储备,实现了水环境领域国家级科研项目“从无到有”的历史性突破。
同时,中心科研团队精准把握实践提优的机会,迅速加大技术骨干投入,契合攻坚行动实践,强化项目合作机制,聚焦重点流域、聚力“三水统筹”,为全面支撑“三水融合”起好步、开好局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精准定位“突破点” 乐绘环保新画卷
在为“三水统筹”协同治理工作提供技术支撑方面,南京环境监测中心紧扣新形势、新要求,积极运用新思路、新理论、新方法,找寻“突破点”。
例如,通过系统剖析20多万个监测数据,中心准确掌握秦淮河流域水污染溯源研究成果与水系特点,精心谋划,找准赛道,跑出特色。基于监测数据、经过专家论证,中心选取长江一级支流秦淮河流域为典型对象,从流域单元—控制单元三水协同作用关系、典型支流节水增容—污染控制—生态修复耦合互馈机制等方面进行研究,解析科学问题,切实为三水协调、精准调控等重点部署的深入实施做好示范应用。
合力打造“创新点”书写生态大文章
随着智能化、自动化技术在生态环境监测领域广泛应用和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以追求检测精密性与准确度为主的传统监测技术和样式已经越来越难适应管理的需求,必须对现有监测业务体系进行改革和创新。
南京环境监测中心切实以国家重点研发项目为发展契机,发挥参与国家项目研发主动性,组织搭建战略合作平台,加强监测技术交流与合作,持续在“三水融合”耦合模拟与调控、水污染溯源及水质预测预报等方面取得创新突破。中心坚持以“科研促监测”、以“监测带科研”,注重科研成果转化,强化科研技术支撑环境管理理念,科学指导地方管理部门加快将治水重心由污染治理为主向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系统治理、统筹推进方向进行转变,拓展区域共建共享“生态+”绿色发展新路径。
供稿:南京环境监测中心
原标题:院士专家齐聚,南京环境监测中心踏上“三水融合”新征程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站注明“来源:环保在线”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环保在线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站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环保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站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站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环保在线)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平台或个人从本站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环保在线”,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鉴于本站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站联系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联系电话:0571-87759680;邮箱:hbzhan@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