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统筹推进长沙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绿色低碳转型,长沙市人民政府2023年2月15日正式发布《长沙市碳达峰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方案》总体上以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为目标,以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为引领,以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为关键,以重点行业降碳为抓手,以科技攻关创新为突破,扎实深入推进碳达峰行动,明确全市碳达峰时间表、路线图、施工图,支持有条件的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率先实现达峰。
《方案》明确提出:到2025年,长沙市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优化取得阶段性成果,工业企业用能效率持续提高,煤炭消费总量逐渐下降,成品油消费基本稳定,风、光等可再生电源装机规模大幅提高。到2025年,全市单位GDP能耗较2020年下降15%,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率完成省下达指标,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至20%以上;森林覆盖率(林木绿化率)稳定在55%左右,森林蓄积量达3500万立方米以上。2030年,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优化取得显著成果,重点用能行业能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基本形成,绿色低碳技术取得创新突破,绿色节能生活成为大众选择,绿色政策体系更加完善健全。到2030年,二氧化碳排放达峰,单位GDP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下降率完成省下达的指标,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至22%以上,新能源发电总装机规模力争达到300万千瓦以上;森林覆盖率(林木绿化率)持续稳定在55%以上,森林蓄积量达4100万立方米以上。
具体而言,为早日实现《方案》目标,长沙市将实施“10+10+10”行动方案,即推进碳达峰十大重点任务,打造十大标志性工程,建设十大零碳低碳试点示范区。
(一)推动产业绿色低碳发展,建设新能源利用“倍增”工程
加快建设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以建设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为契机,构建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1+2+N”先进制造业集群,围绕工程机械、汽车及零部件、食品及农产品加工、新材料、电子信息等优势产业推进智能化升级改造,提升智能制造装备及核心部件研发制造水平。加快培育低碳新兴产业,以成套化、高端化、智能化和服务化为发展方向,实施低碳产业链创新工程,实现与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抢抓低碳新兴产业发展机遇。加快落后产能淘汰进度,深入推进全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依法依规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充分利用能耗、环保、质量、安全、技术等综合标准,为全市产业转型腾让发展空间。
(二)构建低碳安全能源体系,建设新型电力系统“构建”工程
有序推进煤炭消费减量,严格控制新增煤电项目,加快长沙电厂煤电机组灵活性改造、供热改造和节能降耗改造“三改联动”,有序推动煤电定位向基础性和调节性电源并重转型。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大力拓展天然气消费市场,合理调控成品油消费增量,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
(三)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建设低碳建筑“标杆”工程
强化能源消费强度控制,坚持节约优先,严格控制能源消费强度,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并适当增加弹性管理。强化新型基础设施节能,统筹谋划、科学配置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优化新型基础设施布局,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严格规范“两高”项目论证审查、环评审批,在能耗限额准入值、污染物排放标准基础上,对标行业先进水平,严格准入门槛。
(四)提升低碳集约建设水平,建设绿色建造“领跑”工程
推动绿色建筑高品质发展,落实高标准绿色建筑强制性规范,实现绿色建筑基本级普及推广。引导绿色低碳建造方式。建立健全城乡绿色发展管理机制和协调机制,制定建筑拆除管理办法,杜绝大拆大建。加强建筑运营能耗监管,强化建筑用能及计量管理,加强能源资源消费和碳排放统计工作,建立全市建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大数据库”。推进农村建设和用能低碳转型,推动绿色农房标准实施,鼓励在农村开展适宜节能技术、超低能耗建筑建设试点,提升农村建筑能源利用效率和室内热舒适水平。
(五)形成绿色低碳交通方式,建设公共机构节能“示范”工程
加快绿色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将绿色低碳理念贯穿于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建设、运营和维护全过程,加大废旧路面、建筑垃圾、工业固废等在交通建设过程中的循环利用。构建集约高效交通运输体系,大力发展铁路集装箱运输、公铁联运、铁水联运、甩挂运输,提高货物运行效率和一体化组织水平。推广清洁交通工具,扩大电力、氢能、天然气、先进生物液体燃料等新能源、清洁能源在交通运输领域应用,组织实施高效清洁运输装备推广工程。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完善充(换)电站、充电桩等公共交通场站配套设施,推动城市公共服务车辆电动化替代等。推动智慧交通全面发展,建设综合交通运输大数据中心,实现动态交通管理。积极推进公交车智能化、网联化改造,加强对行业内、跨部门、跨区域智慧交通建设管理的统筹协调。充
(六)提升生态固碳增汇能力,建设长沙黄花T3碳中和机场“名片”工程
巩固提升林业生态系统碳汇,开展生态林业建设工程,加强森林资源培育,加强森林重大灾害预测预警与防治技术研究,稳固提升森林蓄积量和固碳能力。稳步提升农田草原湿地碳汇,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农业,推进农光互补、光伏+设施农业等低碳农业模式。研发应用增汇型农业技术,推广二氧化碳气肥等技术。.建立碳汇补偿机制,依托和拓展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建立生态系统碳汇监测核算体系,开展生态系统碳汇本底调查和碳储量评估,实施生态保护修复碳汇成效监测评估。鼓励通过市场化手段,对林业碳汇指标进行开发,积极纳入全国碳交易市场。
(七)创新科技降碳方式,建设公交都市建设“升级”工程
打造低碳技术及人才高地,利用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岳麓山大学科技城等科研资源,支持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着力推动绿色低碳产业集聚。强化核心低碳技术创新,支持零碳技术、减碳技术、负碳技术研究,加快布局氢能、高端电磁能、新型动力、储能等前沿技术,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大力发展环境治理技术。推进智慧城市管理,依托市城市超级大脑,加快智能网联与智慧交通融合发展步伐,紧扣数字治堵、车辆监管、交警管控、停车治理等城市治理突出问题,以智慧交通为核心构建智慧城市。
(八)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建设新能源汽车“普及”工程
推进产业园区循环发展,加快园区绿色化改造,优化园区内企业、产业和基础设施空间布局,推广集中供气供热供水。大力推进资源循环利用,限制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使用,推广使用传统塑料替代产品,加强快递包装绿色治理,实现重点品类的快件原装直发,实施快递包装绿色产品认证制度。推动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推动垃圾填埋场封场复绿建设工作。
(九)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建设生态降碳“赋绿”工程
打造辐射全国的零碳文化基地,打造零碳创意文化节,以演讲、戏剧、青年对话、产品发布会、展览、路演等多种形式全面展现零碳理念。结合市会展服务,在中非经贸论坛、长沙国际工程机械展、互联网岳麓峰会、长江中游城市群碳达峰与碳中和峰会等平台中融入碳达峰碳中和元素,展现低碳技术和模式创新,实施大型活动碳中和行动。打造零碳产品创新中心,加强零碳产品设计研发,打造零碳宣教基地。加强全民低碳宣传教育,普及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十)深入开展达峰试点工作,建设低碳试点示范“创建”工程
组织开展低碳试点示范建设,在全市各区县(市)、园区开展碳达峰试点示范建设工作。重点推进湖南湘江新区近零碳示范区、自贸区长沙片区碳达峰先行先试示范区、马栏山近零碳示范园、长沙高新区低碳试点园区、长沙经开区低碳试点园区、长沙县碳达峰示范县、大泽湖片区“海归小镇”生态智慧城、先进计算产业聚集区产城融合示范区、岳麓区绿色低碳交通试点、公共机构节能改造试点等10个试点示范建设工作。上下联动制定工作方案,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施策。
(全文详见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