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排排光伏板整齐排列,昔日荒滩变身蓝色海洋。4月15日,由华东院勘测设计的阿拉善兰山二期200兆瓦光伏治矿项目顺利实现全容量并网发电,对推进“沙戈荒”地区清洁能源建设,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促进地方乡村振兴,发挥重要作用。
阿拉善兰山二期200兆瓦光伏治矿项目,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布和沙漠东部边缘的煤矸石回填区上,占地6500余亩,年均发电3亿千瓦时。工程按照“分块发电、集中并网”的思路,共设64个固定式分区,采用1500伏系统、3125千瓦集中式
逆变器,为我国华北地区输送“绿色电能”。
项目建设将光伏与矿区治理相结合,通过在废弃的矿坑堆积的渣台上建光伏项目,既使废弃土地产生经济价值,同时37.4万块光伏板如同巨大的“太阳伞”,起到遮光降温的作用,为生态抚育、逐步恢复受损的环境功能发挥积极作用,对推进“沙戈荒”地区清洁能源建设具有示范意义,将废弃矿山变为“金山银山”。
煤矸石回填区显著的地质缺陷,是项目建设必须克服的挑战。由于煤矸石内部储存热量大、表面温度高,在特定条件下,易发生不同程度的爆炸,且自燃产生的酸性气体遇水会对支架基础产生氧化腐蚀,将严重影响设备基础的使用寿命。
项目团队克服勘测设计周期短、任务重、地质条件复杂等多重困难,与参建各方紧密沟通、攻坚克难,确保了各节点目标顺利实现。在全面调查、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团队对煤矸石地热严重区域采取局部换填处理,有效保障项目建设质量安全;对箱逆变一体机基础和垫层与土壤接触的混凝土表面进行防腐处理,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地质缺陷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
自2022年9月开工以来,兰山二期光伏项目120天实现首次并网,210天实现全容量并网发电。全容量并网发电后,每年可替代标煤约13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37万吨,对推动当地绿色低碳发展、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促进地方乡村振兴,持续发挥重要作用。
当光伏与矿区治理相结合,戈壁荒滩变身“光电海洋”。依托各类地形下光伏项目建设的核心技术和丰富经验,华东院将继续贯彻新发展理念,为实现“双碳”目标贡献力量。
原标题:废弃矿区变身记丨乌兰布和沙漠中的“光电海洋”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站注明“来源:环保在线”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环保在线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站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环保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站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站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环保在线)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平台或个人从本站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环保在线”,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鉴于本站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站联系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联系电话:0571-87759680;邮箱:hbzhan@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