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保产业作为支撑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正面临着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环保新质生产力,正成为推动产业向前发展的核心力量。本栏目将聚焦生态环保产业的新技术、新装备、新材料、新模式,深入宣传推广科技创新成果,及时发布环境技术进步奖项,全面介绍行业内的实用技术装备和示范工程,引导行业持续创新,加快数字、智慧、科技的融合赋能,为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贡献力量。
2023-S-62
申报单位
北京建工环境修复股份有限公司
业主单位
合肥东部新中心建设管理办公室
推荐单位
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
一、工程简介
建设和运行模式
工程总承包
投运时间
2021年10月
工程示范点
1、修复技术多样化。本工程采用原地异位修复模式+异地处置修复模式,修复技术包括异位热脱附、异位土壤淋洗、异位化学氧化、水泥窑协同处置及工业遗址风险管控技术。
2、施工现场标准化。针对修复工程施工现场不同阶段,开展标准化创建活动,荣获2022年度“合肥市市政工程安全生产标准化工地”。
3、施工现场智慧化。采用淋洗+化学氧化+热脱附多技术联合的工厂化运行模式,全场区的废水和废气排放点均安装在线监测设备,在线监测数据均上传工地智慧化平台。
4、地块修复完成后,将被打造成一条融合工业遗产、创新产业、社区服务的都市活力绿廊,实现东部新中心“污染地块”到“黄金地块”“工业锈带”到“生活秀带”的华丽转变。
工程规模
该工程
土壤修复面积为8.13万 m2,修复方量为20.46万 m3;风险管控总周长为0.21 km,水平阻隔总面积为1.72万 m2。
工艺流程
本工程整体工艺流程包括污染土壤修复及工业遗址阻隔两部分。

工艺路线图
(1)污染土壤修复工艺流程
根据污染物种类及超标倍数,采用不同的修复技术:
1)有机污染土壤
①苯并(a)芘超标(超标倍数≤2)采用异位化学氧化修复;
②有机物超标倍数>2采用异位热脱附技术修复。
2)重金属污染土壤
①超标倍数≤2采用异位土壤淋洗技术;
②超标倍数>2采用水泥窑协同处置技术。
3)有机物与重金属复合污染
①重金属超标倍数>2的复合污染土壤采用水泥窑协同处置技术;
②重金属超标倍数≤2采用化学氧化+淋洗技术+水泥窑协同处置或热脱附+土壤淋洗+水泥窑协同处置联合技术;
(2)工程阻隔工艺流程
针对本项目的工业遗址规划区,采用原位阻隔覆盖技术。
1)竖向阻隔
竖向阻隔围绕保留建筑开展,采用阻隔措施,阻隔深度要到达不透水层或弱透水层。
2)水平防渗覆盖
在竖向阻隔完成后,对规划遗址长廊区地面进行防渗硬化处理,防止污染物扩散。
运行效果
土壤经过修复后,均满足一类、二类建设用地修复目标值要求。修复过程产生的废水、废气排放符合相关排放标准。项目通过第三方修复效果评估,并通过省级生态环境部门组织的专家评审。
二次污染控制
(1)本工程原场地尾气处理和污水处理站更换下来的
活性炭、污水处理站清理的污泥及化学氧化施工残留的药剂包装袋为危险废物,均委托第三方具有危废资质的单位进行处置;施工过程开挖过程采用密闭车间,非开放区域进场全密闭苫盖,车间尾气有组织排放和厂界无组织排放均满足相关排放标准限值要求。
(2)异位处置场地施工过程全密闭苫盖和车间等防止异味挥发;雾炮、洒水车等进行扬尘控制;车间和热脱附设备配备尾气处理系统;异位场地暂存区、修复区、待检区、道路、车间底部及排水沟等均进行防渗处理,未造成二次污染;水泥窑协同处置过程采用密闭运输车辆及暂存在密闭车间内防止污染物挥发;整个修复处置过程厂界和尾气排放口均满足相关排放标准限值要求。
运行情况
工程实施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实施并落实相关手续,未发生过安全事故;施工过程严格落实二次污染防治措施,未发生二次污染事件。
碳减排效果
环保作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路径,在“双碳”政策背景下也备受关注。场地修复作为环保领域的重要分支,开展和实现绿色可持续修复是未来的必要措施。异位土壤淋洗工艺大大降低了高能耗的修复处置量,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异位土壤淋洗减量近40%。通过对污染土壤进行复合修复工艺设计,精细化处置,相比高能耗的单一修复技术,可实现碳排放工程减量近50%。
原标题:环保新质生产力 |原马钢(合肥)地块MHD03(西北)片区污染土壤修复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