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乌鲁木齐,微风轻拂。市民们惊喜发现“水晶天”频繁亮相。在澄澈如洗的蓝天下,雄伟的博格达峰轮廓清晰可见,宛如一幅绝美的自然画卷。人们纷纷举起手中的手机,定格这春日里独属于乌鲁木齐的湛蓝天空,记录下这令人陶醉的美好瞬间。
这份动人的“乌鲁木齐蓝”是全市上下在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中坚定决心与不懈努力的生动写照。自今年以来,乌鲁木齐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紧紧锚定空气质量改善这一核心目标,严格对标《乌鲁木齐市大气环境整治2024—2025年行动方案》,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使命感,多措并举、全力以赴推进大气环境整治工作。截至2025年5月5日,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90天,重污染天数7天,PM2.5平均浓度56微克/立方米。
能源清洁:绿色转型的奋进之路
在能源领域,坚定不移地走清洁低碳高效利用之路。相关部门强化统筹协调,持续督促17家重点用煤企业加快推进剩余22个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水平提升项目建设。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2025年第一季度已有6个项目顺利完工。积极引导全市7家自备电厂使用网电生产,2024年12月至2025年2月期间累计下网电量高达15.6亿千瓦时。这些举措犹如强劲引擎,加速推动着城市能源结构的优化调整,为大气环境的持续改善注入了强大动力,有效减轻了传统能源利用对大气造成的污染负荷。
车辆革新:驶向绿色出行新未来
交通领域的绿色变革,是乌鲁木齐市大气污染防治的重要一环。为了让城市的道路更“清新”,乌鲁木齐市大力推进车辆绿色低碳转型。一方面,加大力度淘汰老旧机动车,坚决淘汰尾气排放不达标车辆,累计淘汰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机动车1249辆;另一方面,积极鼓励和推动
新能源车辆的替代更新。在新增及更新的574辆公交、出租车中,新能源车辆301辆、占比52.4%。穿梭在城市大街小巷的新能源车辆,不仅是城市交通的新风景线,更是减少机动车尾气排放、助力蓝天保卫战的绿色先锋,为市民出行带来低碳、环保新体验的同时,也为城市的空气质量改善贡献着源源不断的力量。
企业治污:勇担减排降碳新使命
企业是经济发展的主体,也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责任方。乌鲁木齐市不断深挖企业减排潜力,全面实施精准科学的“一企一策”大气污染治理。2025年,乌鲁木齐市14家重点企业实施“一企一策”大气污染治理项目27个,目前已有5个项目圆满完成,实现年减排量152.95吨的治理成效。在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工程加速推进,新疆八一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已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和公示,走在了行业绿色发展的前列。建材行业同样不甘落后,米东天山水泥、新疆青松建材、天山水泥项目进度分别完成总工程量的95%、86%、58%。这些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以实际行动践行绿色发展理念,逐步成为推动城市绿色发展的中坚力量,为大气环境质量的提升添砖加瓦。
扬尘管控:精细治理构筑蓝天防线
扬尘污染,是影响大气环境质量的“隐形杀手”。在扬尘管控方面,乌鲁木齐市秉持着严抓细管的原则,织密织牢扬尘治理防护网。对建筑垃圾处置工地、消纳场、机场改扩建项目等重点场所,累计取样77处次,以严谨的态度和科学的手段开展监测工作。同时,加大执法力度,查处违规处置建筑垃圾工地7处次、违规渣土运输车辆77辆次,排查出建筑垃圾违规倾倒点位71处,并督促落实整改59处。此外,还对1814条病害道路进行了修补,有效减少道路扬尘隐患。针对141家涉及粉状、粒状等易起尘物料工业企业,督促其严格落实覆盖、密闭等抑尘措施,从源头上最大程度减少扬尘污染的产生,以精细化治理守护城市的蓝天白云。
污染应对:协同联动提升治污效能
应对重污染天气,考验着城市的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乌鲁木齐市强化兵地交流合作,积极开展交叉执法工作,形成强大的执法合力。在2025年一季度交叉帮扶中发现的涉及乌鲁木齐市的2个问题已全部整改完成,彰显了高效的问题解决能力。今年以来,共开展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工作3轮,严格按照自治区统一部署,精准调整预警级别5次,累计减排四项主要污染物2873.6吨。通过科学合理的应急响应和联防联控机制,全力实现“削峰降速”,最大程度降低污染程度,有效保障了城市空气质量和市民身体健康,展现出乌鲁木齐市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的协同作战能力和快速反应机制。
年初以来,乌鲁木齐市在大气环境整治工作中,通过多领域协同治理,迈出了坚实而有力的步伐。如今,打开手机天气APP,空气质量指数旁的“优”字标识已成为常态。大街小巷随处可见驻足拍摄澄澈天空的身影。展望未来,乌鲁木齐市将继续秉持绿色发展理念,以持之以恒的决心和更加有力的举措,持续深入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守护好这片来之不易的“乌鲁木齐蓝”,为打造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美丽家园而不懈奋斗。
来源丨乌鲁木齐市生态环境局大气环境科
编辑 | 乌鲁木齐市生态环境宣传教育信息中心
原标题:乌鲁木齐:大气治理进行时,蓝天“提质”正当时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站注明“来源:环保在线”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环保在线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站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环保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站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站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环保在线)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平台或个人从本站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环保在线”,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鉴于本站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站联系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联系电话:0571-87759680;邮箱:hbzhan@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