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悉,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受水区涉及北京、天津、河北、河南4省(市),46个省辖市(区、县),126个县(区),配套工程规划建设项目61项,其中骨干工程33项。其中,北京市配套工程规划21项,输水线路总长约120公里,骨干工程6项。目前,骨干工程初步设计已全部批复并开工建设,团城湖至第九水厂输水一期工程已建成运行,另5项已具备接纳南水北调来水条件。初期可接纳12亿立方米。
已完成应急调水
9月25日,来自国家防总的消息显示,平顶山市应急调水已圆满结束,累计向白龟山水库调水5011万立方米,这也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应急调水。
2014年入夏以来,平顶山市遭遇建市以来严重旱情,143座水库98座干涸,49条河流44条断流,城区供水频频告急。对此,国家防总从丹江口水库通过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向平顶山市实施应急调水。此次调水自8月6日起实施,计划调水5000万立方米。截至9月20日16时,调水历时45天,有效缓解了平顶山市城区100多万人的供水紧张状况,可满足平顶山市明年4月份以前供水需求,待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实现通水后,平顶山市作为受水区可视情况进行正常引水。
此外,根据汉江雨水情及丹江口水库蓄水情况,国家防总已于近日起调度陶岔枢纽加大流量,为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总干渠充水试验供水。
长江黄河在这里“握手”
在整个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中,穿黄工程被称为人类历史上宏大的穿越大江大河的水利工程,输水隧道长4.25公里,被称之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咽喉”。利用隧道,北上的江水与黄河立体交叉,互不干扰。穿黄工程位于河南省郑州市黄河上游约30公里的地方,穿黄工程的任务是将中线调水从黄河南岸输送到黄河北岸,之后向黄河以北地区供水,一期工程设计流量为265立方米每秒,加大流量为320立方米每秒。
如何让“长江水”顺利穿越黄河?如何从黄河底下复杂的地层中开凿数千米的隧洞?如何保证隧洞能承受黄河河水和河床的沉重压力而不漏水?这些巨大的难题,不仅在国内水利工程建设中无先例可循,在水利工程界也难以借鉴。
据了解,穿黄隧洞是国内条穿越黄河的输水隧道,工程地下连续墙厚1.5米,深76.6米,其厚度和深度均居当前国内之。此外,施工还开创了我国水利水电工程水底隧洞长距离软土施工新纪录。随着一个个技术难题的成功破解,全长4.25公里的穿黄工程两条隧洞顺利完成,通水之时,长江与黄河将实现有史以来的次“亲密握手”。
利用渡槽搭“水上立交桥”
郦道元《水经注》有西汉长安未央宫“飞渠引水入城”之说,飞渠即为渡槽,在河南鲁山县内就有这么一条绵延十几公里的“飞渠”。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流经鲁山县地势骤降,并遇当地两条大河沙河、大郎河的阻拦,想要南水北流,就要建设渡槽。
在南水北调中线沙河渡槽工程现场,横跨在沙河之上的四孔渡槽平行铺开,绵延数公里。渡槽之上,来自丹江口水库的清水正急速流动,而渡槽之下则是沙河河道,两者互不影响,成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中有名的“水上立交桥”。
据沙河渡槽工程项目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在施工建设中,由于渡槽需要横跨沙河、大郎河、将相河等三条河流及数条行洪河道,因此渡槽多采用规模化预制施工,一次浇筑成型的技术。
同时,在沙河渡槽工程中,沙河梁式渡槽、大郎河渡槽采用多跨U型3孔联接方式,单跨跨度30米,槽高8.3米—9.2米,槽宽9.2米,单次吊装重量1200吨,开创了大型渡槽预制吊装架设的先例。为了保证奔腾上千公里的水源做到滴水不漏,工程人员在预制好的混凝土渡槽与渡槽之间还用长达数十米的橡胶相连,确保几十年渡槽缝隙处不渗漏,而一旦老化,检修更换也非常便捷。
公开数据显示,整个工程土石方开挖295.2万立方,土石方填筑203.5万立方,混凝土125.4万立方,沙河渡槽工程无论在长度、流量、尺寸规模,还是多种结构型式方面,综合规模达到世界。
此外,南水北调中线全线渡槽共有21座,而沙河渡槽是中线工程中长的一段渡槽,同时它也是整个中线工程中技术难度高的两项工程之一,另外一个就是位于河南郑州附近的“穿黄工程”。两项工程一个是跨越河道,一个是穿越河道,成为集中展现南水北调高水利工程技术的代表。目前,沙河渡槽正在进行汛后通水前的后一次冲水试验,槽内设计流量320立方米/秒,加大流量可达380立方米/秒。
除了架槽外,整个工程的难点还在于槽片之间的连接处容易渗水。为了防止漏水并容易维修更换,工作人员采用橡胶止水的方法,使用橡胶、混凝土、钢板、特制胶黏结缝隙。“从沙河渡槽主体完工至今,我们已经完成两次试充水,槽片无一变形。从9月20日开始,中线全线试充水,现在渡槽中的水流已经达到每秒90立方米,水深2.5米,未有一滴水漏出。”工作人员介绍说。
目前,沙河渡槽设计水量为每秒320立方米,设计水位为6.7米,整个中线工程有21个渡槽,沙河渡槽不仅是中线规模大的渡槽,也创造了世界综合规模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