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据有关报道,在水利部牵头主导的国家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中,2015年-2017年国家层面计划总投资20亿元,用于构建省、市、县、镇、村5级水资源管理系统,包括建立监测站以及购置电磁流量计、各级平台硬件设备、数据交换机、软件等。结合地方配套资金,预计2015年-2017年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每年将有20亿元左右投资。
“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将水资源管理、水环境保护、水生态修复、水价改革、水权交易等纳入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分析人士认为,水权交易制度将有效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我国宪法规定,水资源归国家所有,因此国内水权交易的客体主要指水资源的使用权和收益权。
据悉,作为国家批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试点省市,湖北省投资亿元建立在线监控系统,保证得到及时、准确、科学的水资源信息,为水资源“三条红线”管理提供基础和依据。湖北省水利厅水资源处处长陈学福介绍,湖北正在加紧进行国家水资源监控能力项目建设,内容包括取用水户监测体系建设、水功能区监测体系建设、省级水资源监控管理信息平台建设等三个方面。该项目总投资1.39亿元,其中资金约5000万元,省级投资约9000万元。
打开水资源价值空间
在业界人士看来,目前我国各地普遍存在缺水状况,但原因各不相同。“有些地方是资源性缺水,有些是水质性缺水,还有的是制度性缺水。”一名业内人士认为,“制度性缺水怎么理解呢?比如一些地方虽然有水,但已经接近国家规定的用水线指标,想要再用水,就只能通过盘活存量的办法,也就是去买水了。”
此前,我国已开始实行“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采取用水总量控制、各省逐级分解指标的办法。在此背景之下,“制度性缺水”成为一个新的课题。
水利部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晶曾提出,鄂尔多斯市本市用水指标已经没有,有100多个工业项目等待用水指标上马,希望通过跨地区转让水权解决;北京市严重缺水,希望通过南水北调转让用水指标解决。然而,现行的水资源配置制度不能完全满足这些实践需求,因此要进行水权改革。
“这样做的目的,是要倒逼地方转变发展方式、提高用水效率,而不是粗放地做大GDP。”一名地方政府人士评论道。换言之,水权交易制度改革的目的,正是在“总量控制”的前提下,尽量“盘活存量”。
公开信息表明,近年来各地在探索水权交易方面已经出现了一些案例,如浙江省东阳和义乌之间的水权交易、内蒙古巴彦淖尔与鄂尔多斯之间的水权交易、宁夏热电企业与农户之间的水权交易等。
在水资源评估方面,也出现了一些尝试和探索。2014年1月,拥有水域近180万亩的太湖股份发布公告,审议通过了《江苏阳澄湖大闸蟹股份有限公司与当地政府签署资产补偿收回的议案》。公告显示,大湖股份持有江苏阳澄湖大闸蟹股份有限公司29.35%的股份,为公司第二大股东,由于苏州市人民政府将对阳澄湖水资源进行综合整治,拟补偿收回阳澄股份8500亩水域养殖使用权,经资产评估及协商后,补偿金额确定为7794.72万元。经粗略换算,阳澄湖水域的资源价值约9200元/亩。
简言之,以上出现的案例仍只是一些个案。在涉及水资源评估、水权交易流转等领域,仍需要一些更具操作性、更客观的评价标准以及交易场所。为此,全国性的、统一的水权交易机制的建立显得尤其迫切。
外媒:水资源短缺不仅是经济问题
受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欧美经济发展停滞甚至下滑,中国经济却持续发展。或许并非人人了解,中国经济发展植根于农业。农业发展促进了广大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农民富裕了,就搬到乡镇和城市居住,促进了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高楼大厦的建设。与此同时,中国农业经济也没有放慢发展脚步。尽管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经济发展更依赖于工业而非农业,但我国依然养活了全世界20%的人口。
不过,农业发展、尤其是干旱北方灌溉型农业的发展需要水。随着其他行业的迅速崛起,水资源短缺问题成了硬伤。这种局面让中国执政党陷入两难境地:如何在确保粮食生产和农民收入的前提下,缓解城市和工业发展迫切需要的用水问题?
从范围来看,大约70%的淡水用于农业灌溉,工业和家庭用水约占20%,发电用水约占10%。在经济不断发展的局面下,水资源分配不仅具有经济意义,还具有巨大的政治意义。单纯从经济角度来看,水资源应该分配到有价值的产业—农业显然不是。
进退维谷之间,我国加大了农业灌溉的管理层面:确保“每滴水养活每棵作物”的原则是关键。中国农业生产率自1990年以来增加一倍多,总灌溉面积增加30%以上,人均粮食产量提高约10%。同一时期,灌溉用水平均每公顷下降超过20%。
尽管取得进展,农业用水仍占总用水量的60%以上。尝试不同改革方案,看看哪个方案起效,这种做法在我国很常见。诸如,为缓解黄河下游工厂缺水问题,内蒙古计划把农业灌溉节约下来的水供应下游工厂使用。另有政府官员尝试建立水银行,购买“用水权”供干旱地区和用户使用。
若要解决用水问题绝非一朝一夕之事。如不管不问,水资源短缺和污染问题不仅危害食品安全和经济发展,还会引发公众群体事件。据国外相关媒体报道,水资源的合理分配、收支平衡将决定中国能否养活自己、经济能否持续腾飞、同时保护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