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资源利用效率评估报告》10月16日发布。报告显示,中国城市生产用水效率总体显著提升,生活用水效率水平总体保持稳定。其中,95%以上城市水耗指标数据质量总体较好,5%的城市水耗数据波动大、质量差。
据了解,该项研究由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支持、中国人民大学环境政策和环境规划研究所完成。项目组通过中国城市水资源利用效率标杆体系的构建,对2007—2012年中国280多个地级市万元GDP水耗、万元工业总产值水耗、人均综合水耗、人均生活水耗等水资源利用情况进行了评估。
报告评估显示,2007—2012年间,中国城市万元GDP水耗上、下临界值分别由22.3吨/万元、39.3吨/万元下降至13.5吨/万元、21.8吨/万元;万元工业总值水耗上、下临界值分别由9.9吨/万元、23.7吨/万元下降至5.3吨/万元、11.1吨/万元;城市人均综合水耗保持在245.3—256.1升/日之间。
同时,报告建议,地方政府应进一步公布诸如漏损量、消耗量、产销率等更为具体的用水数据,同时建立水资源利用效率标杆评估和信息发布机制,进一步提高我国水资源利用效率。
然而,面对日益提高的用水效率,现实下的水安全隐患却并非如此“丰满”。
城市饮用水安全面临的挑战
首先,我国水资源匮乏。人均水资源量约为2200立方米,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28%,加之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与生产力布局不相匹配,发展需求与水资源条件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使得我国城市面临缺水危机。同时,我国城市规模不断扩大,每年新增城镇人口约1300万,供水需求快速增加,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使得水资源难以快速集中到人口密度高的城市,导致城市水资源缺乏问题凸显。
同样地,用水效率也是造成我国城市缺水的原因之一。相关研究表明,我国农业用水总量大、比重高,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低于世界先进水平,单位用水的粮食产量每立方米不足1.2公斤,而世界先进水平为每立方米2公斤左右,农业粗放的用水方式间接加剧了全社会的水资源紧张;我国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较低,约为60%,发达国家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则为85%;我国多数城市用水器具和自来水管网的浪费损失率约为20%,节水器具普及率较低,非常规水资源利用还处于初级阶段。
其次,我国水环境污染较为严重。水环境受到污染,致使水质恶化不能使用,导致水质型缺水。目前,我国城市水质型缺水已经取代水量型缺水,日益成为威胁我国城市水安全的主要因素。水量型缺水一般受限于自然因素,可以通过从区外调水解决,而水质型缺水多由人为因素引起,会造成水资源丰富的地区也缺水。因此,相对于水量型缺水,水质型缺水更难解决。
《2013中国卫生统计年鉴》表明,我国水资源的自然本底条件较差,如北方部分平原地区地下水存在高氟、高砷的问题,导致饮用水不安全。《2013中国环境状况公报》的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地下水环境质量的监测点总数为4778个,其中监测点800个。较差的监测点比例为43.9%,极差的监测点比例为15.7%。与2012年相比,水质变好的监测点比例为15.4%,变差的监测点比例为18.0%。地下水污染趋势呈现由点状、条带状向面上扩散,由浅层向深层渗透,由城市向周边蔓延的趋势。此外,中小城市水源还受到典型的面源污染,包括农村养殖废水和生活污水无序排放而导致的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总体而言,水中污染物种类多元化使水污染类型复杂化,给水质安全带来挑战,增加了人体健康风险。
目前,全国95%以上的公共供水厂是在《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颁布之前建设的,这些水厂传统的处理工艺尚难以保障出水完全达到《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要求。因此,污染物种类多元化也使得传统的净水工艺面临挑战,提高了水处理的难度和成本。
与此同时,非传统安全威胁不容忽视。非传统安全威胁是指除军事、政治和外交以外的其他对主权国家以及人类整体生存与发展构成威胁的因素,如自然灾害、恐怖袭击、重大环境污染事件等。据媒体报道,2014年以来,我国多地遭受旱灾,造成农作物减产,导致民众饮水困难。近年来,我国发生了多起重大饮用水安全事件,暴露出我国在突发事件预防和应急处理等方面的能力不足。
简言之,我国城市饮用水安全面临的问题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使城市饮用水安全保障形势紧迫、复杂、严峻,制约城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阻碍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面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民众民生保障的新期待,迫切需要解决城市饮用水安全保障问题。
如何保障“大水缸”
水是地球的生命之源,是城市发展的命脉。随着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加速,全国范围的水资源短缺正在蔓延,水体污染事件时有发生,城市供水安全面临严峻威胁。城市供水系统由水源、水厂、供水管网等组成,合理布局水源,优化供水系统,保障城市供水安全,是城市发展和建设的重要课题。
安全的饮用水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需求。近年来,由于水体污染,我国水质性缺水的城市数量呈上升趋势。通俗来说,水质性缺水就是“水缸有水没法喝”,水缸中盛的是无法饮用的劣质水。因此,水量充足、水质稳定的良好水源是城市供水安全的首要保障。
据了解,中国目前水务管理是以属地化管理为主,整个水务市场在300多个市、2800多个县的行政区划中被分割成一个个很小的市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副巡视员章林伟认为,过度分散制约了技术的进步及服务的集约化,不利于保障用水安全。
因此,以水效为核心理念统筹城市水资源管理变成了治水“良方”。
众多业内人士认为,我国应建立现代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体制,提高水资源管理效率。树立城市水效管理理念,充分尊重水资源的自然属性,对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各个环节实施统筹规划、统一调度和配置。实行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一龙管水,合力治水”。
其次,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构建新型城市水务政企、政事关系。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各尽其能、各得其所的城市水公共管理新格局,以逐步完善水权制度为基础,建立政府配置和市场配置相结合的水资源分配机制;逐渐完善水公共产品、水公共服务的政府购买制度,以及相应的水务企业绩效评估和奖惩制度;改革城市水资源管理决策和监督体制,建立城市水事务理事会;全面拓展公众参与和监督的范围、手段并提供切实保障;界定好所有者、投资者、运营者、监管者、使用者各方的责权关系,逐步理顺水价机制、税费机制、政府补贴和支出机制,不断完善法律手段、规范行政手段。
此外,还应完善水资源管理法律框架,优先制定节水法和全国节水条例。并强化法律法规的实施,完善法律实施程序,以促进公众参与水资源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