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多道闸门可用于阻断污水
日前,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公室公开表示,为应对南水北调中线输水过程中突发性水污染,大限度保障输水安全,有关部门将通过关闭200多座闸门中的相关闸门阻断污水流动。
南水北调中线干线总长度1432公里,其中明渠段约1196公里。国务院南水北调办环保司副司长范治晖指出,输水过程中发生水质污染事件时,沿线设有包括节制闸、控制闸、分水闸、退水闸等200多座闸门,可参与应急调度的控制设施。
“一旦发生突发性污染事件,运行单位将在时间应急调度,关闭相关闸门,截住污染团,控制其继续扩散,将滞留渠道内的污染物进行清理,将危害减少到小,不会对饮水安全造成影响。”范治晖表示。
为确保水质在输送过程中不受外来水体影响,工程与穿越的200多条河流立交交叉,不与穿越的河流发生水体交换。
南水北调中线水质保护中心主任尚宇鸣介绍,目前中线全线已建立水质监测体系,通水中将利用自动监测、实验室监测、应急监测等多手段,全天候监测全线水质,确保水质安全。
中线全线现已设置4个固定实验室及13个自动监测站,可24小时监测水质。各分水口门附近也配备生物毒性在线检测仪,可快速检测水体中有毒物质,一旦发现水质改变就会自动报警,便于应急处置;监测人员还将对各市交界区和水质敏感段的28个固定监测断面开展常规监测,对供水水质进行全面评价,方便水质保护与管理。
水价调节是节约用水重要手段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即将通水,通水后水价问题受到广泛关注。北京市南水北调办公室主任孙国升认为,水价调节将有助于发挥市场机制和价格杠杆在水资源配置方面的作用,是提高用水效率、促进节约用水的重要手段之一。
孙国升在接受相关媒体专访时表示,北京是水资源严重匮乏的特大城市。南水北调来水后虽能缓解北京水资源压力,但“光靠调水短时期还不能彻底解决北京缺水问题”。
“多年来北京的水价一直偏低。”孙国升认为,“适当的水价调节是引导全社会节约用水的重要手段,有利于督促各行业‘拧紧水’,惩罚滥用水等违规行为,抑制高耗水行业,缓解北京缺水局面。”
据他介绍,南水北调中线通水后的水价调整将考虑居民和城市承受能力等综合因素。江水进京后,水价不会大幅上涨,预计未进北京配套管网之前的成本价,每吨不会超过3元。
水务部门资料显示,近年来北京每年形成的水资源量平均仅21亿立方米,而年用水总量达36亿立方米。巨大的用水缺口只能通过外省调水和超采地下水来缓解。
今年5月起,北京市对居民水价、非居民水价、特殊行业进行水价调整,以水价改革促进节水。其中,对洗车、洗浴、纯净水、高尔夫、滑雪场等高耗水行业实行特殊水价,调整到每立方米160元。
为缓解北方缺水问题,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自2003年起开建,南起丹江口水库,经河南、河北,自流至北京。一期工程主要向京津冀豫供水,重点解决沿线20多座大中城市的缺水问题,年均调水95亿立方米,其中北京年均受水10.5亿立方米。
以水权分摊治污责任
世界大的水资源调配工程——南水北调工程,东线已于2013年12月通水,中线一期工程顺利竣工,“南水”将于10月底开始“北调”河南、河北、北京、天津。
南水北调工程的的东线和中线,其水源地、流经地和目的地,均是中国人口密集的地方,也是中国水污染比较严重或未来存在污染可能性的地方。因此,这项工程从开工之日,无论是东线还是中线,水污染就是一个为公众所高度关注的话题。
可以想象,如若水环境不整治或整治不成功,这项工程意义可谓苍白,受水地不会接受送来的是一片污水。
让人放心的是,经过10多年整治,东线36个控制断面水质如今全部达标。在南四湖栖息的鸟类达200多种;绝迹多年的小银鱼、毛刀鱼、鳜鱼等再现南四湖,南四湖支流白马河也发现对水质极为敏感的桃花水母;而国家发改委有关人士10月14日在回应媒体关于中线水源地存在污染问题时称,丹江口水库的水质是比较好的,也发现一些支流存在水污染问题,但不影响大局。
而这些治污成绩的背后,是水源地和流经地各方的巨大努力。
江苏省自2006年以来,累计关停沿线化工企业800多家。山东省对于环境容量饱和的区域,禁止新增排污总量的项目建设,严格控制新上造纸、化工、酿造等重污染行业项目。2006年至今,涉及中线库区的豫鄂陕三地,累计关停企业1000多家,有的甚至是发展不错的地方支柱企业。
关停污染企业的同时,东线山东调水沿线已建成人工湿地面积17.9万亩,修复自然湿地面积20.1万亩。中线库区涉及豫鄂陕43个县市区的污水处理厂已全部建成。
众多业内人士认为,我国今天的水污染,使得上下游之间、跨行政区域之间,在排污及治污问题上,分歧与矛盾越来越大,跨区水污染事件越来越多。它已经成为困扰流域内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县等各级政府的难题。
而南水北调以人工方式,复制了一个上下游、跨行政区域的流域关系,通过这种人工复制的流域关系,可以更为深刻地理解水污染防治的深层内涵。
在这个人工流域关系内,同样存在上下游之间的矛盾与协同。为了保障“一泓清水北上”,水源地和流经地付出了巨大牺牲,理应得到补偿。2008年,国家将中线水源地43个县全部纳入国家重点生态工程的转移支付范围内,目前为止,累计完成转移支付近200亿元,其中,2013年达40余亿元,平均每个县1亿元。
通过向某一区域定向调水,实际上是在宣示一种水权关系。在南水北调沿线,已经形成了一个水权市场,这个市场由中央政府宏观调控,沿线地方政府参与,企业具体运作。没有明确产权界限的东西往往得不到爱惜和保护,自然河流日趋严重的水污染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如何使公众接受自然流域中水的产权观念,进而产生保护意识,南水北调是一个生动的例子。
不得不说,南水北调水污染防治能够取得初步成功,采取了很多临时措施和霹雳手段,保障了开局。但一切工作刚刚开始,如何保证已有的治污成绩能够持续下去,后续的财力保障,制度建设和执行更为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