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积极部署雾霾源解析 各地积极“追根究底”
搞不清楚空气污染的“底细”,老百姓因被动“吸尘”而焦躁,政府部门的应对也难有针对性可言。譬如去年12月1日至10日,上海经历了一场自PM2.5观测数据正式公布以来环境空气质量严重的区域性大气污染,PM2.5大小时浓度超过630微克/立方米,是近期清洁天PM2.5浓度的20倍以上。那段时间里,几乎人人都想知道为什么,但鲜有人能得到标准的答案。
对大部分公众来说,“源解析”是个陌生的词。“通俗来说,源解析就是去分析PM2.5的来源有哪些大类,每个大类对环境污染的贡献率是多少。”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总工程师伏晴艳表示,根据新的解析结果,上海PM2.5污染的主要贡献源是工业和交通,工业包括15.4%的工业工艺过程排放、10.2%的工业锅炉窑炉排放、7.3%的电厂排放;交通主要是机动车和船舶飞机,贡献率占25.8%。其他为10.4%的扬尘、5.4%的民用涂料和餐饮、3%的农业和生物质、1%的海盐和植被,以及21.5%的上海以外区域排放。
中央频繁部署,各地积极开展
为了根治雾霾,摸清雾霾来源,中央开展了频繁的部署工作,各地也纷纷展开行动。
国务院发布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除了明确了治霾目标和措施外,也提出要“加强灰霾、臭氧的形成机理、来源解析、迁移规律和监测预警等研究,为污染治理提供科学支撑”。
去年9月,《清洁空气研究计划》启动,核心任务为:重点突破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与综合减排、空气质量检测与污染来源解析等技术瓶颈。
今年1月,环境保护部又向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区域内30多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环保部门下发了《关于开展阶段颗粒物来源解析的通知》,要求地方部署今年颗粒物解析工作实施方案。
5月,全国重点地区城市大气污染物来源研究工作领导小组次会议召开,审议通过了《全国重点地区城市大气污染物来源研究联合工作方案》和《领导小组及工作小组成员名单》,要求建立会议、协调和会审机制,加速推进重点地区城市大气污染物来源研究。
北京发布PM2.5来源 机动车排放贡献三成
作为近期污染严重的地区,京津冀首当其中。
据了解,北京市环保局组织北京市环保监测中心,联合北京大学和中国环科院等科研单位共同开展了PM2.5来源解析研究。此次研究的主要结论表明,北京空气中PM2.5主要成分为有机物、硝酸盐、硫酸盐、地壳元素和铵盐等,分别占PM2.5质量浓度的26%、17%、16%、12%和11%。
通过模型解析,全年PM2.5来源中,区域传输贡献约占28%至36%,本地污染排放贡献占64%至72%。特殊重污染过程中,区域传输贡献可达50%以上。
在本地污染源中,机动车、燃煤、工业生产、扬尘为主要来源,分别占31.1%、22.4%、18.1%和14.3%,餐饮、汽车修理、畜禽养殖、建筑涂装等其他排放约占PM2.5的14.1%。
研究结果发现,北京市PM2.5成分和来源呈现两个突出特点。一方面,二次粒子影响大,不可忽视。PM2.5中的有机物、硝酸盐、硫酸盐和铵盐主要由气态污染物二次转化生成,累计占PM2.5的70%,是重污染情况下PM2.5浓度升高的主导因素。
此外,机动车对PM2.5的“贡献”较大。机动车直接排放PM2.5,包括有机物和元素碳等。其次,机动车排放的气态污染物包括挥发性有机物、氮氧化物等是PM2.5中二次有机物和硝酸盐的“原材料”,同时也是造成大气氧化性增强的重要“催化剂”。机动车行驶还对道路扬尘排放起到“搅拌器”的作用。
【济南发布PM2.5来源解析结果 本地污染排放占近8成】
30日上午10点,济南通报本市PM2.5源解析结果。
在济南市环境空气细颗粒物(PM2.5)来源中,区域传输贡献占20-32%,本地污染排放贡献占68-80%。
据了解,济南市环保局长期以来持续组织开展颗粒物监测、研究和来源解析等工作。2010年以来,济南市环境监测中心站联合中国环科院和南开大学等科研单位,将科研项目与日常监测工作相结合,进一步开展了细颗粒物(PM2.5)来源解析研究。研究过程中,监测部门发挥优势,完成了系统的采样、分析工作,取得了大量的基础数据,综合运用国内外先进的源解析技术方法,得出了2010-2013年度济南市环境空气细颗粒物(PM2.5)的主要来源结论。
根据分析,济南市环境空气细颗粒物(PM2.5)来源中区域传输贡献占20-32%,本地污染排放贡献占68-80%。在本地污染贡献中,燃煤、扬尘、工业生产、机动车为主要来源,分别占27%、24%、18%、15%,餐饮、汽车修理、畜禽养殖、建筑涂装等其它排放约占PM2.5的16%。
济南市环境空气细颗粒物(PM2.5)主要成分为硫酸盐(SO42-)、地壳物质、有机物(OM)、硝酸盐(NO3-)、铵盐(NH4 )等,分别占PM2.5质量浓度的22.5%、20.6%、17.1%、12.5%和6.8%。
根据分析,济南市PM2.5成分和来源呈现两个突出特点:一是二次粒子影响大,PM2.5中的硫酸盐、有机物、硝酸盐和铵盐主要由气态污染物二次转化生成,累计占PM2.5的59%,是重污染情况下PM2.5浓度升高的主导因素;二是PM2.5的主要源类贡献呈多样化,其污染治理需要多种源类协同控制。
燃煤排放是石家庄PM2.5的“罪魁祸首”
早在今年8月底,继北京、天津之后,石家庄也公布空气颗粒物来源解析成果。
根据解析成果,石家庄市环境空气PM2.5来源中,本地各类污染源排放分担率为:燃煤28.5%、工业生产25.2%、扬尘22.5%、机动车15.0%,其他生物质燃烧、餐饮、农业等占比8.8%。其中,燃煤排放是石家庄PM2.5的“罪魁祸首”,主要原因是煤炭消费量大、燃煤结构不合理。
根据解析成果,石家庄市环境空气PM2.5来源中,本地各类污染源排放分担率为:燃煤28.5%、工业生产25.2%、扬尘22.5%、机动车15.0%,其他生物质燃烧、餐饮、农业等占比8.8%。其中,燃煤排放是石家庄PM2.5的“罪魁祸首”,主要原因是煤炭消费量大、燃煤结构不合理。
石家庄对大气影响严重的则是燃煤排放。此外,工业排放也占到很大比重,尤其石家庄市制药、冶金、石化、建材等是大气颗粒物主要排放企业。
鼓励科学家自由探索
探究雾霾成因,不仅仅是中央和地方的工作,专业研究人员也应当尽职尽责,自由探索,自由争鸣。
“大气灰霾追因与控制”先导专项王跃思课题组对2009~2011年京津冀区域PM2.5化学成分分析进行了两年平均状况的研究,认为汽车及相关产业来源约占30%,浮动范围大致在10%~50%。
“PM2.5的变化幅度相当大。比如,北京的平均值是90,北部地区可能只有60,但大兴没准就有120。又比如,在大的沙尘暴来袭时,汽车的贡献可能就非常小。”王跃思表示,解析结果浮动很大,也表明清洁空气—轻度污染—重度污染条件下PM2.5的组成和来源差别很大。
因此,王跃思等一再强调,他们与其他研究人员在数据方面的差异仅是学术观点上的不同。
据中科院大气物理所所长助理浦一芬介绍,有些专家的的研究成果发表在《大气化学与物理学》杂志上,而这本期刊在业界具有相当大的。“在圈内科学家心中的地位仅次于《自然》和《科学》。”
“我们认为,科学家有探索科学的自由,当然也有发表自己研究成果的自由。”浦一芬表示,“只是PM2.5这件事非常复杂,也非常敏感,所以引起了一些争论。但正因为这样,我们更应当鼓励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加入进来,自由争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