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河南省南水北调办公开表示,河南省南水北调干线与通水有关的质量问题已全部处理完毕,全线具备通水条件。
据了解,河南省境内南水北调731公里总干渠和1254座交叉建筑物已经顺利建成,与通水有关的质量缺陷和问题已全部处理完毕。目前,干线工程已经受住近7米高水位充水试验检验,符合通水要求,全线具备通水条件。
河南省南水北调办负责人表示,目前河南省正加快跨渠桥梁交工验收和移交工作,推动配套工程静水压试验,加快与水厂对接进度,确保2014年有接水任务的管段在11月15日前如期完工。
截至目前,河南省南水北调配套工程建设已累计完成管道铺设911公里,占总长的94.2%,工程任务已经大头落地,进入扫尾阶段,配套水厂建设正快速推进。河南省南水北调办相关负责人介绍,2014年后两个月将有15条口门线路、18座水厂通水,目前各项接水准备工作基本就绪,干渠正式通水后将按计划承接南水北调水。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通水后,河南省将有11个省辖市、34个县接受供水,河南省直接受益群众将达到2000万。目前,丹江口水库水质稳定保持在Ⅱ类标准,蓄水量超过200亿立方米,满足调水要求。
同时,远在在千里之外的北京,业已摩拳擦掌迎“南水”。日前,为做好南水北调通水后供水水质安全保障监督工作,北京市卫计委组织全市各区卫生监督所、疾控部门召开了南水北调饮用水卫生保障工作会,北京市水务局、北京市自来水集团应邀参加会议。
会上,北京市水务局介绍了南水北调的进展情况,江水进京后的水量分配,以及供水安全保障的总体安排;北京市自来水集团介绍了江水进京后,供水水质安全保障的详细措施;市卫计委要求市、区两级疾控中心和监督部门加强监督检查,确保饮用水水质达标。北京市水务局、市卫计委、市自来水集团已共同建立了供水水质信息沟通协作机制,确保信息联络畅通,及时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类问题。
水源区的绿色转型
然而,在“一库清水北送”的背后,仅湖北郧西县就用了3年时间“壮士断腕”把作为全县支柱的黄姜产业关停,踏上绿色转型之路。
依秦岭,临汉江,三面环陕,行走在中国中部湖北省西北的郧西县,青山绿水间,民风质朴敦厚。但,这里也是湖北省的贫困地区之一。
郧西县所拥有的“中国黄姜之乡”称号,曾经给当地贫穷的农民带来致富希望。郧西县安家乡长岗岭村村民潘外平表示,1995年家中开始种黄姜,多时一家种到20亩,每年纯收入8万元,家中盖起楼房,还供得起三个孩子读书。
黄姜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地处秦巴南麓的郧西,是黄姜种植的适宜地区。2002年,农业部授予郧西县“中国黄姜之乡”称号。2003年底,郧西县黄姜种植面积达29.9万亩,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61%。黄姜产业成了这个贫困县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
据安家乡党委书记李锋介绍,在高峰期,整个安家乡1.7万亩土地有1.5万亩种上了黄姜,全乡一年黄姜产值多达到了7000万元。黄姜产业变成“黄金产业”,这对一个贫困县的小乡镇来讲,仿佛一下子步入致富“快车道”。
然而,2004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启动大规模建设,让依靠种植黄姜发家致富的郧西县农民必须寻找新的致富之路。
据郧西县科技局局长李传泽介绍,郧西处于水源地丹江口水库上游,黄姜在加工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污水,由于目前的处理技术尚不过关,排放的废水会威胁到汉江的水质安全。
郧西县县长杨华林表示,郧西先后关停14家黄姜加工厂和53家污染企业,如今全县已经找不到一家还在运转的黄姜企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天河七夕文化之乡”,郧西把发展文化旅游、生态农业等绿色经济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
弃黄姜后,农民潘外平同村民们没有坐等靠,没有过多的怨言,“过日子还得自己干”,他们又重新踏上寻找致富之路。如今,安家乡五龙河风景区游人如织,周边村民或应聘到景区工作,或开农家乐,搭上了旅游经济致富便车。
在长岗岭村,如今漫山遍野的核桃树、桑树、山野葡萄,欣欣向荣。在潘外平家中,原先种植黄姜的耕地上改种了桑树,潘外平盼着,桑蚕业能让他的钱袋子再次鼓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