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智者乐水”、“上善若水”……这些耳熟能详关于水的诗词和成语里,蕴含着中国人对水绵长深远的感情。然而,对缺水型城市厦门来说,怎样储备尽可能多的淡水资源,一直是市民关注的话题。
厦门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340立方米,远低于1700立方米的警戒线。目前,厦门水源供应主要来自本地水源和外流域调水(漳州九龙江北溪引水)两方面,其中后者占城市公共供水总量的70%以上。也就是说,厦门城市供水系统70%的原水依赖于九龙江北溪引水。
“随着海水淡化技术的发展,厦门今后在海水淡化上将大有可为。”专家说道,海水淡化不仅可以满足人类对淡水的需求,还有其他作用,诚如用于灌溉、生产等。
我国《海水淡化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海水淡化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淡化水作为水资源的重要补充和战略储备,要纳入水资源统筹规划和调配。预计到2015年,我国海水淡化产能达到220万立方米/日以上,海水淡化对解决海岛新增供水量的贡献率达到50%以上,对沿海缺水地区新增工业供水量的贡献率亦将达到15%以上。
海水淡化,即海水化淡、海水脱盐,是指将水中的多余盐分和矿物质去除得到淡水的工序,是实现水资源利用的开源增量技术。海水淡化主要提供饮用水和工农业用水,不但可以开源节流,增加淡水总量,生产有用的副产品,且不受时空和气候影响,对生态环境影响小,水质稳定,可以保障沿海居民饮用水和部分工业用水。
事实上,海水淡化在我国开展的时间比较长,1958年就开始用电沉析的方法做海水淡化了。在这以后,进入到一个比较快速发展的时期,当时在国家海洋局的组织下成立了海水淡化研究室。我国大规模海水淡化的应用是在1997年和1998年。现在我们做的海水淡化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蒸馏的方式,另一种是膜的方式,也就是俗称的热法和膜法。
“海水由于含盐和重金属,在低温情况下不容易冻结。但经过脱盐处理后,产生的纯水在低温时就易结冰。”业内人士介绍道,在海水淡化处理上,厦门拥有三大优势——浩瀚无边的海洋、热带的高温气候和良好的不受污染的海洋生态环境。这三大优势,有利于反渗透海水淡化技术在厦门发展应用,降低海水淡化的生产和管理成本,使厦门未来在海水淡化产业发展上大有可为。
相关工作人员介绍,下一阶段,厦门还将加快海水淡化示范项目建设的各项前期工作,争取早日动工建设,尽早完工投产并发挥社会和经济效益。同时,厦门将继续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关于鼓励海水淡化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
而就淡化海水的饮用安全,“获取淡水大的目的,就是获取饮用水。”杭州水处理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副主任王寿根如是说道。
淡化的海水是可以安全饮用的健康水吗?能不能作为重要的水源补充到现有的水源体系里,做大规模的应用和推广?
对此,王寿根的看法是,随着现在科学技术的进步,用海水淡化的方法作为解决京津冀地区饮用水的补充,甚至是重要补充,前景还是非常看好的。尤其是对于北京这样一个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300立方米,只是人均水资源占有量1/8左右的严重缺水城市来说,淡化水无疑是很好的选择。
另外,他透露,淡化水已经为我国一些城市所用,进入浙江嵊泗县的市政管网就已经10多年了。这也就意味着,那里的居民已经喝了10多年的淡化水,而且价格并未高于自来水。
“海水淡化有个前处理过程,要进行杀菌、灭藻、澄清等操作。”针对一些人对淡化水依然不安全的疑虑,中国海洋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雷波给大家吃了颗定心丸:“经过矿化之后,淡化水完够满足人体所需的各种矿物质和营养物质的需求,大家可以放心饮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