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确保碧空蓝天恒常在 短期干预需变成长期治愈
自我国大部分地区被“十面霾伏”以后,高度重视雾霾治理情况,国务院总理承诺,“要下更大的决心、以更大的作为”铁腕治霾;同时,国务院发布《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十条措施,截至目前,已有25个省(区、市)制定了本地的落实方案。
蓝天与APEC峰会不期而遇,绝不是纯属巧合的骗局。“APEC蓝”向世人证明,只要下定决心、采取措施、联防共治,“雾霾是可以治理的”。
那怎样才能使短期干预变为长期治愈,让良好的环境继续保持下去?
首先,联防联控必须得到进一步强化。借APEC的东风,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尝试推进协同治理的举措,污染排放终减少了三成以上。这对我们今后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布局,都积累了有益的经验,值得认真总结,好好推广。
其次,应将行之有效、切实可行的措施常态化、机制化。我们很难指望所有的临时性、应急性措施在大型活动之后都得到延续,但总要从一次次大型活动环境保障中总结出一些“环境遗产”,如对环境保护的真重视、对违法行为的高压态势等。
第三,要加快转方式、调结构的步伐,特别是要进一步加大力度控制“两高一低”行业,进一步加大力度压煤控车。当然,在此过程中,部分地区或许会遭受巨大的经济下行压力,如何将这种压力变为动力,进一步化解阵痛带来的影响,正是各地在当前以及今后一段时期内亟须深入探索的课题。
同时,要进一步优化现有政绩考核制度,让各级政府部门真正担负起环境治理主体责任。2013年底,中组部发出了《关于改进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工作的通知》,各地在具体落实中,切勿忽视从生态文明的视角进行考量。只有让蓝天、青山、绿水与官员的政绩无缝衔接,才能让环境治理的持续性得到刚性保障。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污染治理非一日之功,而是需要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能等靠要,而要切实转变生产方式、改变生活方式,把环境保护的理念贯穿到社会发展方方面面,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蓝天常在,青山常在,绿水常在。
为了践行以上举措,APEC会议虽然结束了,但为了“APEC蓝”能常驻北京,北京仍将大力实施清洁空气行动计划,争取在2017年,将PM2.5的浓度降低到每立方米60微克左右。
北京市环保监测中心主任张大伟透露,APEC会议期间采取的临时性措施给北京留下了很多启示和经验。从空气质量预报预测方面来说,由北京市牵头、六省(区)市共同建立的预报预警会商机制,对准确地预判形势,及时启动或升级应急措施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个机制在会后将长期保留。”张大伟说,日前他们就再次启动了六省(区)市的视频会商,共同预测此次污染过程,今后这个机制也将延续,当研判未来一段时间区域内可能发生重污染时,将及时启动区域层面的预报预警,为整个区域联动减排提供决策支持。
此外,北京目前正在研究拥堵费、第六阶段机动车排放标准等政策,力争进一步降低机动车的污染排放。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院长宋强表示,降低机动车的污染排放只有两条路,一是降低车辆活动强度,二是降低单车排放因子,本市目前研究的政策也正符合这两方面。
目前,北京已经进入采暖季,而冬季的大气条件较容易静稳,不利于污染物排放。天不帮忙,人更要努力。按照清洁空气行动计划,亦庄已经在全市建成了北京高污染燃料禁燃区,每年将减少燃煤使用量3.8万吨,减排二氧化硫300余吨,减排氮氧化物70余吨。宋强表示,通过此次APEC会议对临时性应急减排措施的检验,证明北京市大气污染防治的措施是有效可行的,只要沿着这个方向坚决按照清洁空气行动计划里的措施来执行,北京有希望用比发达国家更短的时间实现大气防治效果,取得预定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