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的2014年度任务面临挑战。来自水利部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11月1日,已有4053万农村居民和学校师生饮水安全问题得到解决,但与年初既定的6000万目标依然存在一定差距。
截至11月1日,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已完成投资281亿元,投资完成率79.2%,共建成2.69万处集中式供水和4.19万处分散式供水工程,已解决4053万农村居民和学校师生饮水安全问题。
然而,在2014年还剩下2个月不到的时间内,要解决近200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水利部门的相关工作必须进一步加快。
10月30日—11月1日,水利部部长陈雷深入四川省凉山州德昌县、冕宁县、西昌市,眉山市仁寿县等地,实地检查督导农村饮水安全等工作。随后,水利部副部长李国英、胡四一先后率领督导检查组分别赴山东省、陕西省督导检查农村饮水安全工作。
根据中央要求,“十二五”期间,要在持续巩固已建工程成果基础上,进一步加快建设步伐,全面解决2.98亿农村人口和11.4万所农村学校的饮水安全问题,使全国农村集中式供水人口比例提高到80%左右。
公开资料显示,3年来,累计完成投资1067亿元,解决了1.88亿农村居民和2617万农村学校师生的饮水安全问题,集中供水受益人口比例由2010年的58%提高到2013年的73%。
虽然进度较快,但也面临一些问题。今年5月,水利部召开做好农村饮水安全保障工作会议时,陈雷说,“今明两年规划内尚有1.1亿农村居民和1535万农村学校师生饮水安全问题需要解决,剩余人口大多位于自然条件差、人口居住分散、工程建设成本高的地区,建设难度远超以往,多数都是难啃的硬骨头。”
此外,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还表示,在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上,前期解决的一些地区设备不足的问题,较为容易,但如果水源遭受污染或破坏,解决起来就比较困难。
谁来保障饮水安全
目前,很多地区的农村环境整治试点工作正在陆续从建设向运营管理过渡。确保设备长期稳定运行,防止设备“晒太阳”,成为欠发达地区面临的主要问题。
就农村污水处理设施而言,其运行主要存在两个问题:
一是满负荷运转的资金难承受。以苏北某乡镇一个小型污水处理厂为例,由于资金有限,加上附近村民的生活污水达不到满负荷运行。目前,这个污水处理厂每年的运行成本县财政还能承受。但如果随着乡镇中心村人口增加,污水达到满负荷处理,那么对于欠发达地区乡镇来说,污水处理厂一年的费用很难承受。
二是维护经费难保障。污水处理厂建设是政府出资,但后期的运行和管理却需要地方自己想办法。目前,除少数县将运行管护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外,大部分仅有很少的补助经费,不能满足正常运行的需要。
对此,众多专家则认为,解决水安全问题的根本在于确保饮用水水源地安全。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王子健认为,在重要水源地,应加强监测,建立完善的预警系统。除了建设备用水源,饮用水安全事件还警示各地应加强日常水质管理。供水企业应对一定时期的水质状况进行分析,对水环境发生的影响变化进行检测,按照需要适时给出变化的警戒信息及相应对策。
2013年初,住建部下发通知,要求各地供水企业在年底前建立水质信息公布制度,加快水质信息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同年1月15日,北京市自来水集团在公布自来水水质信息。为应对南水北调水进京后可能存在的“水黄”,北京自来水集团正筹建应急饮用水储备中心,将储备能够满足50万人一天的基本饮水需求。
“为保障饮用水安全,制定专门法势在必行。”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秘书长骆建华认为,饮用水安全管理法律体系亟待健全,应对水源地、水输送、水生产、水消费等都作出规范。
令人欣慰的消息是,环保部正会同有关部门紧锣密鼓地编制《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并组织实施,重点是保护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较好湖泊等高功能水体,消灭劣Ⅴ类等污染严重水体,加强饮用水环境安全保障,开展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和规划考核断面水质监测。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浩说,自来水从水源地、水厂、管网到用户家中,都要有相应的管理规范,政府、企业、公众包括物业公司均须负起责任。
【新闻助读】农村污水处理获亚行3亿美元贷款扶持
亚洲开发银行(亚行)20日在北京与中国本土污水处理企业——桑德有限公司(桑德)签订一笔3亿美元的贷款协议,通过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PPP”模式,支持中国提高农村污水处理能力。
根据协议,桑德将通过与中国部分乡镇政府签署特许经营权方式,为农村社区引入小型标准化污水处理设备,确保到2017年在100个乡镇每天处理总量为24万吨的污水。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中国城市的污水处理能力得到大幅提升,但相比之下农村地区的污水处理基础设施和污水管网依然短缺。亚行研究认为,目前中国乡镇地区所产生的污水中,得到有效处理的不足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