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撬动民间资本,近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吸引民资参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领域的建设。这几大重点领域包括生态环保、农业水利、市政、交通、能源、信息、社会事业。
国家发展改革委投资司巡视员欧鸿解读称,此次国务院印发的《指导意见》,在一些重点领域进一步放开了市场准入,向社会资本尤其是民间资本敞开大门。
近年来,主要依靠政府和“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进行环境污染治理的方式,在日益复杂的环境问题面前显得乏力。因此,“污染企业付费、专业化治理”的第三方治理模式被寄予厚望。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生态环境保护的市场化机制,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
但在从事水、土壤等第三方治理的博天环境集团副总裁缪冬塬看来,第三方治理在国内尚处起步阶段,法律法规不健全,排污主体责任明晰难,排污企业违法成本低于守法成本,第三方治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显然,通过更为专业化的第三方治理,能够较好地提高环境治理的效率,在业内专家看来,解决工业污染治理问题的思路是推行第三方治理。
《指导意见》提出,推动环境污染治理市场化,在电力、钢铁等重点行业以及开发区(工业园区)污染治理等领域,大力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通过委托治理服务、托管运营服务等方式,由排污企业付费购买专业环境服务公司的治污减排服务,提高污染治理的产业化、专业化程度。稳妥推进政府向社会购买环境监测服务。建立重点行业第三方治污企业推荐制度。
同时,国务院要求,大力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政策措施文件由发改委、环保部负责,并明确出台时间为2014年底。
水污染治理须开放市场
与此同时,来自发改委的公开消息称,酝酿已久的《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即将出台。发改委地区司巡视员王新怀表示,按照国家即将出台的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有关要求,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促进多元融资,加快实施流域水环境的综合治理。
该计划就是一直备受市场关注的“水十条”,根据此前环保部及相关人士的表态,“水十条”总投资需求预计超过2万亿元,主要内容包括工业污水处理和城镇污水处理的提标改造。即将出台的“水十条”不仅抓污水处理,也将同时保证现有水质的标准不下降,以两头防治的思维来保证水质与提升污水处理水平与质量。
王新怀表示,在“水十条”出台后,国家发展改革委将加强对各地重点流域、治污项目的指导和支持,督促地方建立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工程的项目审批核准“绿色通道”,创新投融资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项目投资建设和运营。
目前各地都在积极引入社会资本积极投入到水环境治理中,仅北京地区从2013年至今,已吸收利用290亿元社会资本。北控水务集团、碧水源公司等上市公司参与到郊区县污水处理设施投资建设中,投资69亿元,新建15座新城市污水处理厂和53座乡镇污水处理厂,处理规模为135万立方米/天。
分析人士表示,“水十条”出台后,污泥处理、再生水利用和挥发性有机物处理等细分领域将进入快速成长期,一个万亿级市场或将“绽放”。东莞市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熊冠华此前对媒体表示称,“工业废水治理和城镇污水处理厂的提标改造将成为重头戏,另外政府正推行的第三方环保服务模式将加速现有企业的规模扩张。政策一旦落地,水处理市场或将迎来爆发式增长。”
但众所周知的是,上世纪末我国就启动了对辽河、海河、淮河,三湖:太湖、巢湖、滇池(三河三湖)的治理,但治理效果仍然不佳。局部区域的水污染,原因有很多,主要的莫过于地方上的企业偷排或是违规排放,因为违规成本很低,而且一些地方对当地企业充当了保护伞,环保让位于GDP发展的思路仍然存在。
首先应该对土壤污染、大气污染以及水污染的相关数据进行摸底,科学决策应该基于这些数据之上。并且,这些数据也可以让公众或是研究机构查阅,方便相关研究,并集思广益与治理论证。在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数据库的基础上,推出的治理计划会更加合理,或者说,治理会更加具有系统思维。因为,土壤、空气与水污染是相关的,可以协同治理。
随着国家对土壤污染、大气污染以及水污染治理的重视,无论是哪方面的治理都离不开市场,引入民间资本将是相关治理推动的一个重要方面。这正是此次水十条备受资本市场关注的原因。水污染的治理,不仅需要技术更新,也需要市场企业参与到治理过程中来。这种开放性的思维,对于污染治理当然是好的,但是在进一步向市场开放之前,相关的规制仍需要完善。主要的,各种环保公司竞标的过程需要透明化,地方上的污水处理项目不应该是“关系项目”,只有当一些竞标的过程更透明、更公平之后,才会真正激发市场的能量,保证污水处理的质量,也使得政府投入在水治理方面的资金效率得到更大的提升。
在各种污染治理领域,缺的并不完全是资金,而是如何让投入的治理资金获得更高的效率。理顺各种政府与市场之间的边界是首当其冲的,企业获得这些环保项目时应该处于一个公平、透明的竞争状态,这不仅会提升政府投入的效率,使得污染治理取得更好的效果,也可以不断激发各种技术创新。并且,整体的发展思路中也应该充分的重视环保,改革现有考核制度,增强环保执法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