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上的1432公里,需要“走”多久?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给出的答案是11年甚至半个多世纪。
12月12日下午14:32,中国水电十一局职工李春根按照此前接到的通知,打开了陶岔渠首枢纽的第二孔闸门,将下泄流量从20立方米/秒调节到100立方米/秒。
陶岔渠首枢纽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渠首,位于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九重镇陶岔村,从这里上溯4.4公里,便是丹江口水库,而这中间并无阻隔,由此,陶岔渠首枢纽也就成为向中国北方地区送水的“水”。李春根将这个“水”开启的刹那,也就意味着酝酿半个多世纪、建设超过十年的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开始通水。
吃水不忘水源人,伴随“天河”的通水,为了实现南水北调的南方数省,尤其是湖北做出了巨大牺牲,未来如何实现对于这些地方的补偿值得深思。
水质安全是一条“调水底线”
事实上,无论是开工前,还是开工后,关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环境问题一直备受关注,而这当中关于水质的担心更是不绝于耳。
“南水北调工程在开工建设之初就明确提出‘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确保水质安全,这是一条调水底线。”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公室主任鄂竟平这样回应。
“天然水资源是自然禀赋。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点来看,我们不能把水吃干喝净。对于地区的发展来说,我们要考虑地区水资源的承载力,适水发展,采取“以供定需”的策略。在各行各业、全社会全面实现节水,严格需水管理,保护的水资源。”对于南水北调过程中水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刘昌明有着自己的观点。
公开资料显示,丹江口水库是亚洲大人工淡水湖,水库大水面面积1022.75平方公里,总库容339亿立方米,被称为汉江的天然水位调节器,有“亚洲天池”之美誉。谈及外界颇为关心的中线工程源头——丹江口水库水质情况,环境部污染防治司司长赵英民说:“(相关部门)根据2006年到2014年水质监测资料对汉江入库水进行了分析,占总入库水量90%的汉江入库水,水质稳定为优;对丹江口库体水质分析,水库库体的水质也稳定为优。”
同时,为加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质安全与管理,国务院印发了《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十二五”规划》,进行源头保水。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湖北、河南、陕西三省先后关闭了一批污染严重的企业,严格审批新开工项目,同时加大了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除了保护水源地的水质外,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80%以上都是露天的明渠。南水北调办公室环保司副司长范治晖对外表示,中线工程在输水总干渠两侧打造了生态走廊,在干线周围还设有绿化带、隔离带、保护带等,大限度降低对总干渠水质的污染风险。
此外,沿线每段都有退水设施,通过关闭闸门可及时截断污染水。据了解,中线干线共设有64个节制闸、60个控制闸、95个分水闸、54个退水闸,一旦发生突发污染情况,可以分段关闭闸门,通过退水闸将渠道内的污水排出,避免“问题水”北上。
南水北调当饮水思源
“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很低,只有世界平均的四分之一,特别是时空分布不均匀,北方地多水少,南方地少水多。除此之外,水资源的时间分配又集中在夏季。南水北调的必要性就在于平衡这种不均匀性。”中科院院士刘昌明表示。
此次通水的南水北调中线一期,从丹江口水库陶岔渠首枢纽引水,沿线开挖渠道,过长江流域与淮河流域的分水岭方城垭口,在郑州附近穿过黄河,沿京广铁路西侧北上,终到达北京、天津,干渠全长1432公里。而根据公开信息,中线一期工程平均年调水量将达到95亿立方米,将大大缓解北京、天津、河北、河南等地区的严重水荒,4省市沿线约6000万人将直接喝上水质优良的汉江水,间接惠及近1亿人口。
同时,“南”水进京,在宏观上破解了北方用水的紧缺,其益处,老百姓可以切身感受到。
首先,有助于身体健康。南水在源头是一级水,科学家发现,有70%的疾病,尤其是一些疑难杂症与饮用不健康的水有关系。我们可以通过饮用弱碱性水来改善体质。哪怕仅从口感上来说,弱碱性水做饭菜,也味美且耐酸腐。有资料显示,目前北京地区除去北区即亚运村、望京、左家庄、安贞等地水质较好外,大多数地区水质都较硬,而南来之水与之相反——北京市自来水公司在水源头做了实验,源头水煮了几百个小时后都没有水垢。因此南水来了之后,北京硬水的情况会得到很大改善。
其次,有助于景观修复。从永定河、拒马河到三山五园、密云水库都将喝饱水,北京将重现“清流遍京华”之景。水多了,植被好了,也能极大地改善空气质量。
北京获益,不能忘记水源地人民。为了加高水坝,保护水源,湖北和河南的人民几次搬迁,发展受限,作出了巨大牺牲,却没有怨言。当地一位街头拉三轮的老人感叹:“这里一直都很穷,不过再过十年这是个好地方!”大爷指望的无非是通过发展环保产业、旅游来提升生活品质。这需要北京饮水思源,扶持水源地人民。
如今,北京十六区县和水源地的16个县市结成对子,协同发展。一是通过帮助当地工业转型,发展环保型产业,从而避免污染水源,比如中关村科技园区在丹江口建科技园区;二是帮助当地农业发展,农超对接,10月底,丹江口酸甜适口的柑橘已经进驻北京超市发;三是旅游支持,去水源地走走,品尝下特有的翘嘴白鱼也是个不错的选择。互惠互利方能长效发展,如此,确保一泓清泉永续北京。
水源地补偿如何破局
不过,水源地的两大领域损失如何落实补偿却是一个难题。当下,国家对水源地的补偿,只是进行部分“项目补偿”,对汉江中下游的补偿主要为兴修水利枢纽等工程,湖北向南水北调办争取到的补偿仅为引江济汉等四大工程补偿,这远远不够。
对此,众多专家纷纷建议,在补偿形式上,还需更多样化。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议中,提出要实现“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湖北方面提议国家建立南水北调生态补偿基金。其次,生态补偿是重要的补偿。
在2014年两会上,湖北政协副主席陈天会的提案之一,即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调水后对汉江中下游的影响及生态补偿机制》,呼吁将汉江中下游纳入生态补偿范围,实施生态补偿财政转移支付、设立生态文明示范区等措施,保证汉江中下游生态环境。此外,还有部分人还提出智力补偿、政策补偿等方式,可作为补充。
当下,十堰、襄樊、淅川等地的补偿额度,都与当地的估算差距甚远。十堰和襄樊,损失估算都超过100亿。而中央的转移支付,2008年仅为13亿元,今年40亿,加上“十三五”的预定投入120亿,也不到地方预期的一半。比如移民费等很多款项都是地方亏本垫付;而一些损失则是当地居民自行承担,比如渔业、农业补偿远远不够。未来中央还需加大转移支付力度。
在补偿主体上,除中央之外,受惠地区不能缺位,尤其是京津。应该强调奉行“谁受益,谁补偿”的模式。在中央转移支付之外,推行横向的跨区域补偿。综合各方面专家观点,对受益区补偿水源地的方式,目前大致有财政转移、税收分成、市场补偿以及对口支援等模式。
其实,财政转移支付说白了就是直接给钱。南水北调前,北京用水多来自河北,但北京和河北之间,财政转移支付并不成功,河北的补偿太少。河北都难以得到彻底补偿,以湖北两市生态损失估值近300个亿来看,南水的水源地恐怕更难如愿。
至于市场化补偿,就是将南水北调的生态成本和移民成本等计算到水价中,变相收取“资源使用费”,然后将受益用作生态补偿和移民费用,但如此一来水价太高,北方人不一定愿意全部承担这个成本,所以这种模式只能作为补充。而对口支援更多着眼长远,并非直接的经济补偿,税收分成难以操作,只能成为备选模式。
南水北调的补偿问题,存在和京津冀一体化的类似问题,就是横向协调困难。京津政治地位居高不下,地方难有对等的谈判地位。未来南水北调,恐怕要借鉴京津冀一体化的协调模式,需亲自出面,组建相关协调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