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冬季,合肥环巢湖旅游大道上仍有不少人步行赏景、沿道慢跑,环湖湿地的自然景观也吸引着游人前去观赏。作为全国重点防治的“三河三湖”之一,位于安徽境内的巢湖在经过一体化治污、河湖生态补水、“河长制”等综合治理后,生态环境不断提高,蓝藻得到初步抑制。
治湖先治河,治河先治污。于2013年12月开工建设的环巢湖乡镇污水处理厂,建成后可实现合肥境内环湖及其干流周边乡镇镇区污水处理的全收集、全覆盖、全处理,其“设计—建造—运营”一体化的模式,较好解决乡镇污水收集难和运营管理维护难的问题。
管住污染源头,才能确保入湖河流水质。合肥市采取分段归属、责任到人的“河长制”,从源头上确保入湖河流的水质。目前已纳入“河长制”管理的河道共103条,2014年度通报“河长制”问题288个,完成整改218个,共整治排污口65个,清理河道两侧垃圾点772个、河道违规开垦面积35万平方米,河道(沟渠)清淤366公里,取缔畜禽养殖点672个,17条河流的29个断面污染物浓度呈下降趋势。
2013年、2014年巢湖湖区蓝藻水华面积、频次及藻密度都明显低于上年同期水平。
通过河湖生态补水、湿地建设、面源污染治理等综合治理,目前合肥环巢湖旅游大道上游人如织,环湖湿地等景观吸引游人纷至沓来,巢湖的生态效益、休闲功能、审美功能得到了展示。首届合肥马拉松赛也在滨湖沿线举行,来自17个国家和地区的超万名参赛选手饱览了巢湖风光。
治理初显成效
就此,安徽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吴存荣表示,巢湖综合治理以及水环境的治理是是生态宜居城市建设的一个先决条件,水环境是合肥环境的灵魂。如果合肥没有一个好的生态环境,就谈不上建设宜居城市,谈不上“创新高地”的建设。
2014年7月,巢湖流域获批首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经过持续投入和治理,全流域在生态湿地修复保护、农业结构调整与面源污染治理等方面的工作已初显成效,巢湖水质逐步好转。
“在一段时间内,集中投入集中治理是必须的,而且是事半功倍的。”合肥市市长张庆军对巢湖治理有自己的见解。合肥在巢湖水污染治理方面也确实新招频出。
合肥市一方面对各种技术进行全面比选,采用更好的技术。此外,对于设备投资和日常运营费用引入竞争机制,通过招投标和市场竞争来控制投资成本和运营成本。
环巢湖生态示范区一期和二期项目快速推进的同时,三期项目谋划工作也将启动,目前已经完成可研方案的编制工作。
三期项目以扩容和保护为主,围绕巢湖水质改善、蓝藻水华抑制等目标展开,以补水引流、流域治理和面源控制为内容,已梳理出4大类19个项目,总投资过百亿元,与一、二期项目共同组成较为完善的巢湖水污染防治综合体系。
三期工程项目全面建成后,可实现流域境内有防洪任务河流、受污染河道治理的全覆盖和流域境内城区、园区、乡镇镇区污水集中处理的全覆盖以及综合治理措施的全覆盖,通过情景模拟,预测巢湖水质将进一步明显改善,达到预期水质目标。
治湖要成为“一把手工程”
“新年伊始,我们召开环巢湖生态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全体成员会议,这是环巢湖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的又一个新开端。”1月14日上午,安徽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吴存荣主持会议,听取合肥市环湖办汇报环巢湖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情况,主要是巢湖治理。在过去三年内,这样的会议已经开过很多次。
在安徽乃至合肥坊间,巢湖治理一直有“一把手工程”之说。这一说法事实上有两个支撑。
一是2006年吴存荣被选举为合肥市市长,在履新合肥之前,他是安徽省水利厅厅长,与巢湖治理有着割舍不断的情结。
而彼时,巢湖处于治理重要时期。上世纪80年代以来,巢湖水污染逐步加重,成为国家重点治理的“三河三湖”之一。2006年正是“十一五”开局之年,在“十一五”期间,巢湖水体富营养化势头得到遏制。
而在湖泊治理过程中,如何根据每个湖泊的具体情况,针对性地制定出长期治理规划及相应的阶段性目标考核评价体系,无疑是落实“一湖一策”的关键。
“自2012年11月环巢湖生态示范区启动建设以来,在国开行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坚持以改善水环境质量为目标,以污染减排为主线,以综合治理为抓手,狠抓基础设施建设,严控工农业污染,加强水环境监管,示范区建设取得了阶段性重大进展。”安徽省合肥市市长张庆军说。
规根据规划设计,环巢湖生态示范区建设包括八大工程,其核心是与国开行合作的环巢湖地区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项目按照“实施一批、储备一批、谋划一批”的要求,交叉进行、统筹推进。目前,一期工程全面完工,二期工程全线开工,三期工程全面获批。
此外,治理离不开钱。在资金投入方面,据合肥环巢湖生态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高斌友介绍,资金来源上,在项目资本金和还款来源方面,合肥市与国开行安徽分行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设立了专项资金池统筹予以解决,通过土地出让金切块、水利建设基金、中央和省补助资金等多种渠道筹集,特别是在国内首创土地作价出资入股,既完善了巢湖城投公司这一融资平台,又保障了还款来源。另外,通过初步设计核减、招投标等方式,有效降低了建设成本,有效压缩了实际需求投资,用300亿元的贷款,撬动了400亿元的投资,做成了500亿元的工程量。
“这是因为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我们对事物的认识不断深化,一些原来看似简单的问题,人们不断透过现象逐步认识到其复杂本质。湖泊治理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吴存荣说,水环境是合肥生态环境的灵魂,湖污则城黯,湖清则城美,推进巢湖综合治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