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天”还是“入地”?
污泥的终归宿在哪儿?据悉,目前常用的污泥处置方式有填埋、焚烧、堆肥、建筑材料等。胡峻铭介绍,现在有31%的污泥采用土地填埋的方式处理;3.45%与垃圾混合填埋;还有约45%的污泥用来堆肥等土地利用领域,还有约3.45%的污泥进行焚烧处理。
“土地需要富含有机质营养物的、稳定化、无害化的污泥。”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建司巡视员张悦认为,污泥作为“人以衣食形式消费掉的土地的组成部分”,让其回归大地才是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的选择。但现在面临的问题是污泥中的重金属难以处理。业内人士胡峻铭指出,在污泥堆肥形成的半成品中,一般对重金属含量进行检测。由于重金属具有累加特性,可致多年生植物重金属超标,对人体造成危害。这是技术层面面临的风险之一。除了技术上面临的风险,相应政策对污泥土地利用的限制也存在。
胡峻铭指出,相关部门目前还没有就污泥土地利用政策达成一致。在实践中,国家发改委、工信部、住建部实际上鼓励污泥堆肥技术路线。国家发改委支持了一些2万—10万吨不等的污泥堆肥的项目。“但是污泥堆肥企业如果要将有机肥进入到农户的终投药点,就需要农业部对有机肥进行认证许可。农业部门出于避免工业污染源进入农业用地的考虑,并不允许污泥在农田进行利用。这一问题亟待相关各部门达成一致意见。”胡峻铭说。
与“污泥入土”相对应的是“污泥上天”的处理方式,但其存在问题也愈加明显。“污泥焚烧不仅消耗大量能源,也产生大量细颗粒飞灰。”张悦说,“污泥里面的重金属都到哪去了?要么在大气,要么在飞灰,要么就在工厂里面。”
每天200吨污泥“变废为电”
对此,上海巴安水务的答复是:污泥干化后进行资源综合利用。
来自媒体的报道消息称,巴安水务投资建设运营的项目日前顺利投产,每天有200吨来自市政污水厂的污泥经过干化后被运往发电厂作为劣质煤进行燃烧发电。由此形成了一条完整的由发电厂、污泥干化厂和市政污水处理厂构成的污泥资源综合利用处理系统,为上海城市污泥有效利用开辟了新出路。
巴安水务所研发的薄层干化设备在青浦污泥干化厂投产成功,这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可广泛应用于城市污泥、炼油污泥、制药、化工、食品加工等行业的污泥干化处理中,可以将高含水率的污泥直接干化到30%以下。
目前上海市青浦区每天产生约200多吨污泥,主要来自污水处理厂。考虑到未来发展趋势,污泥干化项目设计日处理能力一期为200吨,二期再上200吨。巴安水务董事长张春霖介绍称,污泥干化厂的蒸汽,来自青浦工业园区热电厂,湿污泥来自青浦污水厂脱水后80%污泥。经过干化后的污泥,将被送至青浦工业园区热电厂作为劣质煤进行燃烧发电。
根据《“十二五”全国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规划》,到2015年,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的污泥无害化处理处置率达到80%。而多项报告指出,我国近80%的污泥没有得到有效处置。巴安水务表示,青浦污泥干化厂推行的市政污泥干化协同发电技术,在技术上商业模式上均可复制可推广。
公开资料显示,污泥处理和危废处理是巴安水务的两大核心业务。该公司董秘王贤此前指出,污泥干化协同发电工艺路线将会给公司带来近十年的市场繁荣。
多位专家就此指出,目前污泥问题是中国水处理领域面临的大问题之一,污泥处理处置指标预计也将是水处理领域一个难以完成的“十二五”指标,预计将是“十三五”中国水处理的重点。根据《“十二五”全国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规划》,到2015年,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的污泥无害化处理处置率达到80%,而目前这一指标不足40%。
与此同时,巴安水务目前项目充足,涉及污水处理、直饮水、污泥干化协同发电、海水淡化等领域,以环保类工程建设为主。随着《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出台和产业基金的成立,公司在行业性需求释放和市场化融资渠道拓宽的背景下,将加速市场开拓,获取和管理的项目将大幅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