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会议指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
战略的核心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调整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走出一条内涵集约发展的新道路,探索出一种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的模式,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形成新增长极。
同时,要在生态环境保护等重点领域取得突破。京津冀地区是目前全国大气污染、水污染严重,全国水资源短缺,全国资源环境与发展矛盾尖锐,解决起来难的地区。而体制机制障碍和政策壁垒是导致京津冀三地在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方面“与邻为壑”、“同床异梦”的症结所在。
如何打破行政区划限制,以生态环境承载力和环境质量为前置条件,以环境容量和水资源确定发展规模和布局,在区域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协同体制机制方面取得突破,成为亟待关注的问题。
开启环保一体化
来自媒体近日的报道消息称,国家发改委环资司司长何炳光在5月18日举行的2015中国·廊坊经济贸易洽谈会上透露,京津冀协同发展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正在编制中。
何炳光表示,按照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的部署,国家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正在编制京津冀协同发展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先后征询了京津冀协同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国务院有关部门和两市一省人民政府意见,并就重大问题进行了研究论证,将按照程序报批后印发。
4月底,《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审议通过,纲要提出要在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升级转移等重点领域取得突破。早在纲要通过之前,京津冀就已在环保一体化上迈出脚步,在大气污染防治上,京津冀区域已经启动防治协作机制,2013年9月,三部委印发《京津冀及周边地区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细则》,拉开了京津冀环保联防联治、一体化治理的序幕。
事实上,国家高层一直高度重视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提出,到2020年,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在全社会得到推行,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
大气治理解燃“煤”之困
目前,京津冀是全国大气污染为严重的地区,2014年全国空气质量差的前10名城市中,京津冀地区占据8席,区域内PM2.5年均浓度平均超标1.6倍以上。究其原因就是由于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的能源结构仍以燃煤为主,年用量高达13亿吨。2013年9月,环保部等六部门联发《京津冀大气污染防治细则》,计划到2017年,北京、天津和河北三地的PM2.5的浓度比2012年下降25%以上。
随着京津冀环保生态一体化的加速,京津冀区域内的大气治理产业正驶入蓝海。这给区域内的上市公司带来了巨大的机会,很多公司把业务开拓重点转向京津冀,已经在区域内有订单的公司,更是快马加鞭。
主营大气监测系统的雪迪龙,其证券部工作人员透露,公司会积极参与区域一体化带来的机会。公司注册地在北京,在河北、天津均有业务,去年年底,公司的“在线环境监测技术及系统应用”实验室还被认定为“北京市工程实验室”。河北的上市公司先河环保,主营大气监测和废气治理,去年也中标河北省第二期县级环境空气监测网建设采购项目,合同金额约1.17亿。主营脱硫脱硝业务的国电清新,很多业务分部在河北、山西、新疆、内蒙古等重度污染地区,去年公司还承接了河北丰润电厂脱硫特许经营项目。公司证券部的工作人员表示,正在运营的项目为公司带来持续稳定的收益。未来,京津冀区域仍是公司业务开拓的重点。除了直接治理大气的治标类上市公司,分析机构指出,直接通过锅炉改造、减排而直接治本的上市公司,如神雾环保也值得关注。
治水打破区域界限
与此同时,为解决京津冀三地缺水难题,国家实施了一系列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引滦入津、引黄入冀补淀、南水北调等。除了总体布局,区域规划也在紧锣密鼓编制中。来自媒体的报道消息称,水利部正在组织编制《京津冀协同发展水利专项规划》。按照初步规划,根据分区水资源承载能力、存在问题和国土空间功能定位,京津冀地区被划分为燕山太行山区、山前平原区、中东部平原区、东部沿海带等“三区一带”。水资源将按功能区合理调配和利用。
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副院长李原园介绍,燕山太行山区以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保护为重点,严格产业准入制度,调整种植结构,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山前平原区重点构建“山区水库——南水北调中线干线——骨干输水渠道”为一体,覆盖中东部地区的水源配置体系,发挥对京津冀水源统筹调配作用;中东部平原区通过南水北调东中线及引黄增加供水,提高水资源承载能力;东部沿海带加强河口综合治理,加快海堤工程建设,保障沿海经济区和城市防洪防潮安全。
“京津冀三地不仅地缘相近、人缘相亲,而且山水相连,供水网络和排水体系越来越走向一体化。这个时候,协同治水就非常必要。”河北省邯郸市水利局局长申志海说。
近年来,按照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安排部署,河北的水源源不断地向北京、天津输送。引滦入津、南水北调保障着天津和北京水资源的正常供应。上游的水库污染了,下游就喝不上清洁的水。天津和北京的大水缸都盛满了来自河北的水。京津要得到一库清水,就需要同河北合作,共同治污。
此外,国家也为河北修建水库、开发水资源等提供了相应支持,北京和天津也为河北治水提供了帮助。“北京的供水管网覆盖河北某些地区,按照区划,河北要为这些地区单独提供供水设施,投资就比较大。区域一体化,水源调配要通盘考虑。”河北省邯郸市水利局水资源处副处长张彦宏说,“因此,就近调配,优化配置,才能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京津冀”将成2015市场宠儿
随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2015年第二季度投资的重大抓手“京津冀”再次成为市场追捧的热点。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千呼万唤始出来,为地方基建带来新的催化剂。”民生证券研究院执行院长管清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此前京津冀规划迟迟未出台,估计一方面是各方利益协调难度较大,另一方面也是考虑冬奥会的不确定性,但随着奥组委完成后一次实地评估,北京和张家口已经无限接近2022年冬奥,在此基础上推出规划已无障碍。
证券策略研究员姚卫巍指出,在京津冀一体化建设中,交通一体化在前期就需要较大投入,因为交通一体化一方面是规划中指出的要取得突破的重点领域之一,更重要的是交通的一体化是区域规划性协同发展的先行前提。在当前背景下,大力推进交通建设是“加法”和“乘法”并行的对抗经济下行的优选项目。所谓加法,即增加公共支出,而乘法即指的是PPP模式。
管清友认为,京津冀是今年资本市场不可忽视的主题。从政策面来看,依然会重点支持“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和产业升级转移”。
财政部此前测算,京津冀一体化在未来6年需要投入42万亿元,这也意味着在2020年前,京津冀地区及相关产业将迎来每年7万亿元的投资机会。而《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发布之后,后续还将出台三年滚动实施计划,专项规划以及三省市地方协同发展规划。
(本文资料来源:中国环境报、京华时报、新华网、资本市场红周刊、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