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4月18日国家发改委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推介工作的通知》之后,近日政府推进PPP模式再迎新进展,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水利部等三部委联合确定黑龙江奋斗水库、浙江舟山大陆引水三期等12个项目为国家层面联系的社会资本参与重大水利工程建设运营批试点项目,并力争通过2年左右的时间,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推动完善相关政策。
另外,发展改革委在其门户网站开辟PPP项目库专栏,集中向社会公开推介PPP项目,项目库显示本次发布的PPP项目共计1043个,总投资1.97万亿元,项目范围涵盖水利设施、市政设施、交通设施、公共服务、资源环境等多个领域,并且所有项目都已明确项目所在地、所属行业、建设内容及规模、政府参与方式、拟采用的PPP模式、责任人及联系方式等信息,充分显示了国家在推动社会资本进入公开服务领域的积极性。
对此,有分析人士表示,在我国经济转型、简政放权的大背景下,公共财政收入增速出现下降,国有土地使用权转让收入也逐渐下滑,这导致了财政预算内资金的不足,而PPP模式能够有效解决财经资金不足问题,对稳增长也起着重要作用。目前,财政部、各个省和市已经推出约2万亿元的PPP项目,随着后续省份不断推出PPP项目,总的PPP项目规模有望达到3万亿元以上,将成为经济稳增长生力军,同时也给相关上市公司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力推PPP模式再加码
国家发展改革委5月26日公开发布了1043个PPP项目,总投资约为1.97万亿元。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将鼓励各类社会资本通过特许经营、政府购买服务、股权合作等多种方式参与建设及运营。
据悉,此番发布的PPP项目范围涵盖水利设施、市政设施、交通设施、公共服务、资源环境等多个领域。所有项目都已明确项目所在地、所属行业、建设内容及规模、政府参与方式、拟采用的PPP模式、责任人及联系方式等信息,社会资本可积极联系参与。
“自去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以来,PPP模式推进效果逐步显现,同时也存在签约率低、不具备实施条件等问题。”国家发展改革委投资司副司长罗国三指出,国家发展改革委为此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推介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发展改革部门尽快搭建信息平台,及时做好PPP项目的推介工作。发展改革委以各地已公布的项目为基础,经认真审核后建立了PPP项目库,集中向社会公开推介。
分析人士普遍认为,在当前国内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国家层面或将采取更加积极财政政策的同时,进一步发挥投资对于稳增长的关键作用,而PPP项目有望成为积极财政政策的重要载体。
5月22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央行《关于在公共服务领域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的指导意见》。意见提出,鼓励在能源、交通运输、水利、环境保护等公共服务领域,采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并将推广PPP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列为“双引擎”。
专家表示,上述指导意见及PPP项目库的发布,释放出国家强有力支持推广PPP项目的政策信号,此举有利于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进一步统一认识,强化政策贯彻实施的协调性,防止PPP项目在实践中出现“走偏”或“变异”,同时也有利于进一步稳定政策预期,增强社会资本的信心,更好地激发出民间投资的活力。
地方签约率低因为“三怕”
发改委投资司副司长罗国三表示,全国各地公布的PPP项目,大概只有10%-20%左右签订了合同。
5月中旬,财政部副部长史耀斌在国务院政策理性吹风会上也对此作了解读,称项目如何实施和运营,只有充分评估以后,社会资本才会真正下定决心和政府合作,这需要一定时间。还需要对PPP项目做可行性研究和前期充分的论证准备,比如,社会资本也要对项目进行充分了解,测算项目合作中能获得多少权益。
清华大学工程项目管理研究院教授、PPP专家王守清对此分析称,现在推行PPP需要一段时间来让地方政府、社会资本都有充分的时间来彼此认识,此前几十年,我们的地方政府存在政府信用透支的问题,金融体系垄断,融资方式单一,缺乏监管,这些问题都要逐步解决,才能让PPP项目顺利进行。
对于PPP项目,业内有观点认为,社会资本有“三怕”,怕陷阱、怕违约、怕反复。对此,相关文件明确,要进一步落实国务院常务会议的决定,具体出台包括对PPP项目实施简化审批,保障项目用地等扶持措施,鼓励项目运营主体利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等。此外,在财政金融安排上,中央财政将出资引导设立地方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融资支持基金,鼓励开发性金融机构发挥中长期贷款优势,引导商业性金融机构拓宽项目融资渠道。
民间资本仍存观望情绪
由此,政策的“鱼饵”越发诱人,但是有些社会资本却仍在观望中。
据国内证券研究院之前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自2014年9月份以来,34个省市区地方政府共推出总额约为1.6万亿元的PPP项目,但真正签约的大约为2100亿元,仅占总额的1/8。“从企业层面来看,做好PPP的当务之急是‘规范、规范、再规范’”。资深业内人士金永祥认为,从PPP近30年在中国的发展历程看,做好PPP工作,前景美好、任重道远,切忌“一厢情愿”。
连发改委都当起了PPP项目的推介员,社会资本还在疑虑什么?金永祥直言,(PPP项目)选择投资主体要公开、竞争,政府在严格监管社会主体的同时自己也要守信。在PPP模式开始萌芽的上世纪90年代,由于相关法律制度不健全、契约不规范,社会资本的交易成本和运作难度被无形中放大,利益难以得到保证。
大连市城市中心区生活垃圾焚烧项目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2003年,该项目曾经进行BOT模式公开招标,由日本某公司中标,当时的垃圾处理价格为65元/吨。经过五年多的谈判,垃圾处理价格飙升到了105元/吨,政府和投资人仍未能达成一致。2009年,该项目启动新一轮招标。在这次招标过程中,政府在咨询顾问的协助下,将所有项目条件进行细化、落实,使所有投资人在统一的项目条件下进行公开竞争,吸引了9家竞标单位,终达到了政府利益大化的结果。
针对与日本公司的不成功合作,熟悉该案的一位人士剖析说,当时国内对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的建设方式刚刚处于探讨的阶段,几乎没有建成的项目,没有可以参考的一些经验。此外,当时国家对垃圾发电的一些政策还没有出台,没有很明确的政策导向。而后来的成功也同样源于规范和有相关制度作保证。金永祥说,后来大连项目选择的公开招标方式,招商过程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运作。由于项目影响力较大,投资人也各显神通,项目实施机构排除了各方面的干扰,客观公正对投资进行评选。未中标的投资人对于评标结果也没有异议。
国家层面也在努力打消民间资本的观望情绪。2014年底,发改委和财政部联合发布《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操作指南(试行)》和《关于开展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指导意见》,分别从政策层面和实际操作上对PPP项目予以指导。
2015年又先后出台了《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和《关于在公共服务领域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指导意见的通知》等文件,对PPP的推广在政策层面进行“护航”。
(本文资料来源:证券日报、经济日报、新京报、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