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海绵城市”正逐步走入舆论视野。为推进海绵城市的建设,住建部于2014年年底出台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2015年年初,财政部、住建部、水利部联合启动了2015年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申报工作,引起上百城市的申报热。经反复筛选,全国16个城市成为建设试点城市,未来三年将获得约200亿元的中央财政补贴。一时间,海绵城市的建设热潮席卷全国。
破解城市缺水内涝难题
6月18日上午,备受瞩目的第三届深圳低碳城论坛在坪地低碳城正式开幕,300位国内外及相关地区的重要嘉宾齐聚龙岗坪地,探讨城市绿色低碳转型路径。国务院参事、住建部原副部长仇保兴称,解决未来水的短缺、水生态的破坏以及城市的内涝等问题,建成海绵城市将是一个好出路。
公开资料显示,此届论坛以“城市绿色低碳转型”为主题,汇集了海内外众多城市管理者、业界代表和专家学者,围绕低碳城市发展路径等若干前沿话题进行头脑风暴。论坛期间,还将举行“低碳中国行”、低碳城市创意设计大会等多项主题活动。
在日前的主论坛上,仇保兴称,所谓低碳城市,指的是一个城市的建筑、人的行为和基础设施包括交通必须是低碳的,这当中,城市对水资源的利用模式是不是低碳的,往往被人忽视。
“未来水的短缺、水生态的破坏以及城市的内涝越来越严重,是城市发展的一个挑战。”仇保兴说,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靠城市自身,建成海绵城市将是一个好出路。
所谓海绵城市,就是上常说的低冲击开发或者低冲击实践。海绵城市可以在每个环节都能循环用水,在一个区域上保护湿地、公园,让水能够像海绵一样在城市各个环节中储存起来,使城市能够弹性地应对降雨和短缺。再具体一点,如果城市的建筑也是绿色低碳的,可以把大部分降雨在建筑内部吸收、利用、循环,城市地表的净流量就会减少80%。
此外,仇保兴还指出,可以把海绵城市与智慧城市结合起来,把各种各样的分布式的能源、绿色设施和海绵设施协同起来,促进智慧排水、雨水收集、管道检测以及反应和水循环利用、地表水污染的实时监测和反应、暴雨预警和水生态、水系统的智慧应对。
政府采购有望大显身手
众多专家表示,无论是海绵城市建设带动的城市建设热潮,还是中央财政鼓励采用PPP模式吸引社会资本进入这一领域,对于政府采购而言,都存在多重利好。
一方面,海绵城市建设无疑会拉动新一轮城市建设热潮,带动新材料渗透和管材等行业以及与之相关的产业研究的发展,加速推进城市园林产业的建设和城市排水系统的升级改造。而由于财政性资金的投入,城市基础建设中的工程项目以及与工程建设有关的货物、服务采购,很有可能采用政府采购方式完成。这为采购规模的增长、采购程序的优化、采购模式的创新等提供了广阔空间。
另一方面,中央财政鼓励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引入PPP模式,以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加强竞争。而在PPP项目的运作中,按照政府采购规则选择PPP合作伙伴既是惯例,也是一种规范、有效的做法。
PPP项目政府采购的顶层设计已逐渐形成。2014年11月,财政部印发《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操作指南(试行)》,规范了PPP项目识别、准备、采购、执行、移交各环节操作流程。同年年底,财政部出台《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政府采购管理办法》,全面规范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项目政府采购行为,同时,结合PPP项目采购特点,创设了竞争性磋商这一新型采购方式,使PPP项目采购更具可操作性。
为保证PPP项目采购的成功率及采购质量,该《办法》还在采购程序中创新性地设置了强制资格预审、现场考察和答疑、采购结果确认谈判等环节,为PPP项目实施机构合理选择合作社会资本提供了制度保障。
“随着海绵城市建设对社会资本的‘开闸’,在各地选择合作社会资本的过程中,政府采购的相关制度设计必将得到充分考虑和运用,而这也将反过来推动政府采购的蜕变和完善。”一位专家指出。
【新闻助读】“海绵城市”身怀绝技
“海绵城市”是城市建设的新理念。“海绵城市”就是比喻城市像海绵一样,遇到有降雨时能够就地或者就近吸收、存蓄、渗透、净化雨水,补充地下水、调节水循环;在干旱缺水时有条件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并加以利用,从而让水在城市中的迁移活动更加“自然”。
传统城市建设模式,处处是硬化路面。每逢大雨,主要依靠管渠、泵站等“灰色”设施来排水,以“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往往造成逢雨必涝,旱涝急转;这种做法不利于城市排涝、防洪和抗旱,今后城市建设将强调优先利用植草沟、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绿色”措施来组织排水,以“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
建“海绵城市”就要有“海绵体”。城市“海绵体”既包括河、湖、池塘等水系,也包括绿地、花园、可渗透路面这样的城市配套设施。雨水通过这些“海绵体”下渗、滞蓄、回用,后剩余部分径流通过管网、泵站外排,从而可有效提高城市排水系统的标准,缓减城市内涝的压力。
原有的“海绵体”要有效保护。过去,城市建设追求用地一马平川,往往会填湖平壑;今后应大限度地保护原有的河湖、湿地、坑塘、沟渠等“海绵体”不受开发活动的影响;受到破坏的“海绵体”也应通过综合运用物理、生物和生态等手段逐步修复,并维持一定比例的生态空间。
有条件的还应新建一定规模的“海绵体”。“海绵城市”建设要以城市建筑、小区、道路、绿地与广场等建设为载体。诚如让城市屋顶“绿”起来,“绿色”屋顶在滞留雨水的同时还起到节能减排、缓解热岛效应的功效。道路、广场可以采用透水铺装,特别是城市中的绿地应充分“沉下去”。
(本文资料来源:网易新闻、新快报、中国政府采购报、新民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