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卡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军事医学研究院Oncogene获抑癌基因新发现

时间:2011-11-30阅读:467
分享:

生物通报道:来自军事医学*,美国纽约大学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p8 mediates p53 K370 acetylation by p300 and regulates its promoter-specific transactivity in the cellular UVB response”的文章,发现了明星抑癌因子:p53的一种新型乙酰化修饰调控机制,这为以p53为核心的细胞应激损伤反应和抗肿瘤研究提供新思路,相关成果公布在Oncogene杂志上。
文章的通讯作者是*作者是军事医学*的宋伦研究员,她早年毕业于吉林大学,2008年任军事医学*基础医学研究所研究员。宋伦研究组主要从事“细胞信号转导机制研究”为主体方向的研究工作,研究内容跨越免疫学、血液学、肿瘤学、环境医学等。
据报道,p53是一种在细胞应激损伤条件下(如DNA损伤、缺氧、癌基因表达等)对维持基因组稳定性具有核心调控作用的转录因子型抑癌蛋白。其功能异常在多种肿瘤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具有决定性作用。p53在发挥功能过程中通常需要经历一系列翻译后修饰反应,包括泛素化、磷酸化、乙酰化、甲基化、SUMO化、NEDD化等。

其中乙酰化修饰反应对p53获得蛋白质稳定性和发挥DNA结合能力具有重要调控作用,因此被认为是p53功能网络中的一种关键翻译后调控模式。但是至今调控p53乙酰化的因子和机制,科学家们并不清楚。
在2007年宋伦研究组报道了p8能够与PI-3K催化亚基p110发生功能分离并以单体形式参与细胞应激损伤反应(p85α Acts as a Novel Signal Transducer for Mediation of Cellular Apoptotic Response to UV Radiation),在这一基础上,这一研究组又通过与美国纽约大学的合作,发现PI-3K调节亚基p8是一种新型的p53乙酰化修饰反应调控因子。
这项研究揭示了p53乙酰化调控的全新模式,为防御以p53为核心的细胞应激损伤反应和抗肿瘤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策略。
对于p53的研究,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能重视,不久前,麻省大学医学院的一个研究小组又挖掘出了p53不同之前认知的新作用机制:研究人员发现p53肿瘤抑制因子不只是简单地被Gld2多聚腺苷酰化。而是Gld2可以将一个A添加到miR-122小RNA上,从而使其稳定。这种腺苷酰化的miR-122/RISC复合物然后通过在其3’端未翻译区域结合目标点来抑制CPEB的表达。如果CPEB不被miR-122抑制,那么CPEB将与p53的3’端未翻译区域结合,并结合一种不同的polyA聚合酶,即Gld4。这些数据反映了p53 mRNA的翻译控制的一个以前人们不知道的层级关系,这一层级关系导致细胞衰老。生物通

从1979年发现至今,p53已经历经30多年的岁月,30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人们对p53基因的认识经历了癌蛋白抗原—癌基因—抑癌基因的三重转变,关于p53的文章层出不穷,每当我们觉得离p53的真相接近之时才发现,p53仍是我们zui熟悉的陌生人。
(生物通:万纹)

原文标题:
p8 mediates p53 K370 acetylation by p300 and regulates its promoter-specific transactivity in the cellular UVB response作者简介:
军事医学*基础医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1993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分子生物学系获生物化学专业学士学位。1997年毕业于军事医学*获生物化学专业硕士学位。2000年毕业于军事医学*获免疫学专业博士学位。为本单位硕士及博士研究生获得者。2000-2002年任军事医学*基础医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2002-2008年任军事医学*基础医学研究所副研究员。2008年至今任军事医学*基础医学研究所研究员。2004.10-2007.3在美国纽约大学医学院作博士后研究工作。
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细胞癌变和细胞损伤的胞内信号转导机制”。代表性研究结果发表于J Cell Biol (IF: 11)、Nucleic Acid Res (IF:7.8)、Oncogene (IF:7.4)、Mol Cell Biol (IF: 7.1)、J Biol Chem (IF: 5.8)、Cancer Res (IF:7.8)、BBA-Mol Cell Res (IF:4.3)、J Cell Biochem (IF:3.8)等杂志。目前在研课题包括三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两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一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和一项国家973项目子课题。
至今从事“细胞信号转导机制研究”为主体方向的研究工作十余年,研究内容跨越免疫学、血液学、肿瘤学、环境医学等。曾获军事医学*青年科技工作者奖励、北京市免疫协会青年论文奖、中国毒理学会青年科技奖、*科技进步二等奖及*三等功奖励。现为美国癌症研究学会(AACR)会员、中国免疫学会会员、中国毒理学会-生化与分子毒理专业委员会会员、<<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评审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近5年发表论文35篇,SCI收录论文31篇,总影响因子150。其中*作者/通讯作者论文16篇, SCI收录12篇,总影响因子61。单篇论文zui高影响因子11。

 

来源:生物通

会员登录

×

请输入账号

请输入密码

=

请输验证码

收藏该商铺

X
该信息已收藏!
标签:
保存成功

(空格分隔,最多3个,单个标签最多10个字符)

常用:

提示

X
您的留言已提交成功!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回复您~

以上信息由企业自行提供,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相关企业负责,环保在线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温馨提示:为规避购买风险,建议您在购买产品前务必确认供应商资质及产品质量。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