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骑突进收效甚微 垃圾分类处理全产业链共进退
城市每年将产生大量的城市生活垃圾,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垃圾分类回收管理观念、技术水平、政策框架、责任体系等各个方面尚比较欠缺,整体水平偏低。
城市垃圾回收效率一直比较低,再加上相关顶层设计、垃圾分类回收管理体制、责任体制不健全、垃圾市场化处理体系没有形成、相关的产业不完善、民众分类回收的意识淡薄等,导致我国城市垃圾的处理方式大多只是采用粗放式、单一式的处理方式,如掩埋、堆肥等,再生资源的利用率低,且对生态环境影响大。据有关统计,我国人均每天产生的生活垃圾为1kg左右,随着经济发展的加速,人均每天产生的垃圾呈现上升趋势。
谈及垃圾处理问题,人们总会提到日本。日本是岛国,也是资源匮乏的国家,垃圾处理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到生存问题。也因此,日本在垃圾分类、回收和处理等方面都几乎做到了,甚至于垃圾成为日本重要的原材料和能源来源。但在中国,垃圾处理问题不过是近几年才受到关注,而许多人对“垃圾围城”的严重性并无太多认知。
此外,目前我国的城市垃圾分类政策中缺乏明确的垃圾类型划分标准,不同城市执行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政策时确立的标准不一致。而在发达地区,由于人口流动性大、贫富差距大,分类工作也不利于统一管理,管理部门无法用小区的管理标准要求城中村的管理,这也为垃圾分类制度的设立增加了难度。
不少专家学者将垃圾分类不成功的原因归结为三点:一是居民多年的生活习惯难改变,对垃圾分类的自主性差;二是环卫部门操作不规范,清洁工人混收垃圾;三是垃圾分类花费大,政府财政跟不上。究其原因往往是市民和环卫部门各打五板,市民素质确实有待提高,环卫工人混收垃圾也打击了市民的积极性,所以垃圾分类举步维艰是无法避免的。但实际上,垃圾分类难有着更深的原因。
且不说面对随处可见的乱丢垃圾现象,方方面面会付出怎样的执法成本,单单垃圾分类回收后的分类处理,就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配套。如果只靠政府部门单骑突进,无视市场之力,无论时间耗费,还是资源投入,垃圾分类恐怕都会成为难以承受之重。
垃圾分类,绝非只是摆出几个分类垃圾桶,而是一个从源头分类、中端处理到后期回收的系统工程,缺了哪个环节都不行。如果分出来的东西可以被利用,就应当考虑后端有没有企业或产业对接——如果没有产业对接,回收来的垃圾又该何处安放?
由此可见,在政策、政府、社会和民众都积极参与的同时,激活垃圾分类处理的产业链市场同样不容忽视。所有环节齐心协力,垃圾围城的困境才能终被攻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