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戴家湖公园改造省下近亿元
湖北省武汉市戴家湖公园历经一年多的建设,目前基本完工。这座在粉煤灰堆场上建起的青山区大综合性公园,因规划和建设节约有方,比原计划节省了近1亿元建设费用。
近日上午,有媒体人士漫步武汉青山区和平大道与建设十路交会处的戴家湖公园,随处可见废物利用的精彩手笔。用旧红砖铺就的公园道路、用武钢耐火砖制作的景观墙、用废弃铁轨和枕木铺成的“时光隧道”、用废旧机器制作的广场雕塑……施工人员透露,全园铺路和造景,总共使用了20余万块废旧红砖,它们全部来自青山区旧城改造中拆除的红房子。
戴家湖公园面积49.5公顷,略大于汉口解放公园。这里曾是近千亩烟波浩淼的湖面,盛产鱼虾和莲藕。1957年,青山热电厂开始向该湖倾倒煤灰,直至2006年才停止。偌大的湖面,硬是变成了一座由粉煤灰堆成的“戴家山”。至上世纪70年代,使得戴家湖彻底消失,变成了尘土飞扬的煤灰山。2002年起,煤灰山被众多企业争相挖走制砖,“戴家湖”又逐渐变成建筑垃圾堆放场。
2013年12月,武汉市启动戴家湖公园建设,决定彻底治愈这块“生态顽疾”。武汉市对该园的概算投资为1.8亿元。然而,历经一年建设,实际使用资金仅8000多万元,累计节省资金近亿元。
近日,施工单位武汉市园林建筑工程公司相关负责人称,既要把公园建好,又要大限度地省钱。规划设计和建设施工人员绞尽脑汁。按原定方案,公园种树,必须在粉煤灰上覆盖一层厚度为1米的种植土,以保证植物成活。后来将“全面覆土法”改为“换土法”,用土量大大减少。光换土种树一项,公园就节省了3000多万元。
旧材料作景观成戴家湖公园一大亮点
据悉,改造后的戴家湖能看到不少有特色的地方,比如和平大道入口处,有一面粉煤灰展示墙,告诉游客知道这座公园是在煤灰山上建的;园里的人行道就是用拆房子的红砖铺成的。
此外,该园还建设一座建筑面积390平方米的园史展馆,通过实物和图文资料,重点展示戴家湖公园的生态变迁史,成为了武汉市首座与公园同步建成的园史馆。
去年11月,有媒体人士亲历现场,当时虽然戴家湖公园尚未完全建成,但生态魅力已初步显现。该位媒体人在园中走了一圈,至少看到了5种鸟类,有像鸭子的小鹈(pìtī),有黑水鸡,还有喜鹊、戴胜等。在湖边钓鱼的李爹爹说,以前这里都是堆得像小山的煤灰堆,草木都没法生长,鸟儿就更不会来了。2013年以来,这里栽了很多树木,鸟儿也慢慢多了起来。“等公园全部建好后,估计来的鸟儿会更多。”项目施工相关负责人说。
一个老青山人的记忆:
曾经能钓鱼游泳 后来填成煤灰山
戴家湖公园对于50万青山人民来说,不仅仅只是一个公园,更是青山作为工业区环境变化的见证。
戴家湖原为青山区自然湖泊,盛产鱼虾。51岁的张耀龙出生于戴家湖旁边的工人村。小时候,他经常跟伙伴们一起在戴家湖钓鱼。“那时候,绳子上绑个蛐蛐,放到湖里不一会儿就钓起一条活蹦乱跳的鱼。”除了游泳、钓鱼,他还记得湖里的野生莲藕特别好吃。
但是,一个夏日的早上,睡在湖边竹床上的张耀龙一觉醒来,发现身上莫名落了一层灰。原来,1957年,伴随着国家一五重点项目武钢、武汉热电厂的兴建,戴家湖成为青山热电厂粉煤灰堆场。
“后来我们就再不在外面睡觉了。”张耀龙依稀记得,到1985年左右,戴家湖终于被填平。但粉煤灰的倾倒仍在继续,青山热电厂只得几次加高湖堤,将灰围住。又是10年过去,到1995年,湖堤高出路面10余米,堆集的粉煤灰又高出湖堤五六米,形成一座巨大的黑色山峰,戴家湖由此得新名——戴家山。
戴家山的“崛起”害苦了附近几个村的居民:每有轻风拂过,灰借风势便遮天蔽日,村民家中常年门窗紧闭;沉降的粉煤灰甚至还污染了地下水,一些靠吃井水的村民的吃水也成了问题。
为此,村民在10余年间四处申诉,要求还原戴家湖。
眼下,戴家湖公园已基本完工,而基本建成的公园也和张耀龙所期待一样有更多绿树,带来清新的空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