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十条”漏洞尚存 切实落地仍待探索
全国人大代表、湖南永清环保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正军表示,“‘土十条’的出台是非常有意义的开始。但是,要落地生根,还要以‘土十条’为起点,尽快出台一系列配套措施。”
资金和方向两大难题
“比如,‘土十条’规定‘谁污染谁治理’,但是过去一些污染企业和个人都找不到了,只能政府负责。可是政府没有那么大财力,那么社会资本如何引入?它的回报是什么?都应该明确。”刘正军说,土壤修复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而“土十条”对资金只作了原则性规定,离资金的落实到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亟须出台一系列有操作性的实施细则。
总体而言,“土十条”落地亟需解决的问题有两大板块:一是方向,二是资金。
“土十条”出台,搭建了调查、防治立法、农用地分类管理、建设用地准入管理、未污染用地保护、污染源监控、治理修复、科技研发、政府主导、目标考核整体框架,解决前期盲目宣传、缺乏方向的问题。
土壤污染防治涉及环保、发改、科技、工信、财政、国土、住建、农业等多个部门,但目前尚未建立有效的部门协调工作机制。因此,能否真正解决前期的方向难题,仍是个未知数。
关于土壤修复资金来源,“土十条”中提到加大政府购买、发展绿色金融、发债等方式,但是关于污染主体收费模式、财政补贴资金来源、金额具体详情仍比较模糊,整个行业的商业模式尚未明确。
虽然在很多人眼中,污染土壤修复是环保行业的一块大蛋糕,但其实这项工程耗力、耗资,资金缺口巨大,目前,我国修复资金大多数来源于政府,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政府承担的修复资金所占比例达3/4。资金来源过度依赖于政府,特别是中央财政,缺少稳定的支付体系,就难以形成合理的盈利模式,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我国土壤修复产业的发展。
专家说:有益探索必不可少
细节决定成败,全国人大代表、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院长建议,各地方政府制定实施细则时,除了要进一步明确责权利,还要明确经济保障机制。“‘土十条’提到,2017年年底前,出台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工矿用地土壤环境管理、废弃农膜回收利用等部门规章。但是,目前对经费保障没有更多规定。”谢德体说,实践证明,没有财政保障会很难落地,秸秆和电池的回收利用就是例证。
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金杜(广州)律师事务所主任吴青认为,在严控新增污染方面,可以增加对新增污染的环境质量考核及责任追究内容。如果各地有新增污染出现,则新增污染将被视为当地环境质量下降的证据,并据此作为对党政领导干部考核任用及责任追究的依据。
上海环境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益也指出,去年,我国土壤修复市场规模约为200亿元,其中大部分与房地产有关,耕地修复、矿山修复、生态修复等占比较小。“不管是PPP还是第三方治理,都要有可以预期的回报,但由于土地价值不高等原因,耕地修复和矿山修复不具备这一条件,解决资金投入问题,是土壤修复领域面临的迫切问题,设立土壤修复专项基金很有必要。”
总结:配套制度有待完善
土壤污染防治离不开多元主体的共同治理,离不开政府的主导作用、企业的严格守法、公众的积极参与及社会的全面监督。
《土十条》内容丰富,亮点颇多,但也还尚存些许遗憾,诸如土壤修复的资金来源及行业回报内容并未完全道明,有待通过配套制度完善。“土十条”的颁布实施,为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提供了有力武器,为实现绿水青山、蓝天净土绘制了美好蓝图,是推进国家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