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废产业利好政策发酵 A股上市公司布局
近年来的固废产业政策
固废处理行业细分领域众多,主要包括工业固废、市政垃圾、餐厨垃圾、危险废物、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除工业固废当前发展已进入成熟期外,其他细分领域均处于导入期和成长期。其中垃圾焚烧发电、危废处置以及再生资源三个领域前景看好。
在国家政策引导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垃圾焚烧发电走在了细分领域的相对前端,根据国家规划产业仍存在20万吨的需求缺口,未来五年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速,市场集中度快速提高,行业有可观增长空间。
危废处置由于其广阔的市场空间以及高盈利性逐步成为景气度高的细分领域,而近年来暴出的危废事件更加推高了行业的被关注度,随着政策法规利好的不断释放,固废处理行业在“十三五”期间将迎来爆发式增长。
在固废处理行业中,再生资源领域涵盖范围较广,同时受宏观经济波动和大宗原材料价格影响明显,各子类别发展呈现分化状态,其中汽车拆解以及电子废弃物处置行业在市场逐步规范的趋势下前景可期。而餐厨垃圾和建筑垃圾等领域虽然市场空间可以想象很大,但目前涉及技术、资金以及盈利模式等多方面的问题,企业参与度不高。
垃圾焚烧发电
结合我国国情和技术成熟度,垃圾焚烧发电作为当前符合实际需求的垃圾处理方式将在未来五年中进一步得到快速推广。当前无害化处理技术方面垃圾焚烧占比为35%,根据国家规划,到2020年底,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和省会城市(建成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要达到100%;全国城镇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设施能力占无害化处理总能力的50%以上,其中东部地区达到60%以上,据此计算,相关项目投资将达到1000亿元。
焚烧法综合优势突出
当前,我国通用的垃圾无害化处理方式主要有三类,包括卫生填埋、堆肥和垃圾焚烧。
近年来,我国的垃圾分类工作推进不乐观,垃圾来源广泛且构成复杂。若使用堆肥的方法,则面临非发酵垃圾分离的难题,同时我国垃圾含水量较高,长时间的发酵很可能会带来渗滤液污染问题。另外从处置效率和项目规模来看,堆肥也不宜作为主流处理方式推广。填埋法的主要问题是占用大量土地同时重复利用率低,旧有填埋场库容达到极限后又需要新建设施,严重耗费土地资源。当前我国面临城镇开发以及人口压力等一系列和土地资源相关的问题,建设垃圾填埋场带来的综合成本高企,不符合社会实际需求。
相较而言,焚烧法对垃圾原料的要求较低,而又具备处置效率高、占地面积小和后端资源化利用的优点,考虑到我国中东部土地资源紧张以及粗放式垃圾收集的现实状况,焚烧法综合优势明显。
未来五年垃圾焚烧行业将快速增长
垃圾清运量与城镇化率、人均GDP高度相关。“十二五“期间,随着我国城镇化率的上升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垃圾清运量稳步上升,2015年末全国垃圾清运量达到2.5亿吨,年均复合增长率约2.1%。
根据国家规划,我国城镇化率将在2020年达到60%。与“十二五”期间相比,城镇化速度呈放缓趋势,但是随着垃圾清运率的提升以及环卫市场空间的逐步打开,“十三五”期间全国垃圾清运量仍将保持稳定增长,年均增长率稳定在2%左右。
截止2015年,全国卫生填埋场数量约1800座,其中城市600座左右,县乡1200座左右。预计“十三五”期间填埋能力将保持稳定下降态势,虽然未来几年中西部仍会有少部分填埋场开工建设扩大填埋能力,但是部分已有垃圾填埋场随着接收能力临近限值逐步关闭,同时土地资源稀有的城市开始研究关闭填埋场并在原址建设垃圾焚烧厂方案,这些都为垃圾焚烧行业的发展进一步释放了市场空间。
此外,填埋场接收垃圾的成分将会发生显著变化。在未来,垃圾填埋场将会从以前的普通生活垃圾填埋向处置生活垃圾焚烧填埋物转型,包括生活垃圾焚烧处理后的水、气、渣,如稳定化飞灰和炉渣,低浓度的填埋气体、硫化氢气体,以及低浓度渗滤液残余液等。通过角色定位的变化,在完成填埋场转型的同时,继续推动垃圾焚烧产能的扩大。
在布局国内市场的同时,行业中的也加快了海外项目收购以及企业并购的步伐,这种方式给企业带来了技术能力以及运营水平等多方面提升,为进军海外市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截止2015年底,全国城市焚烧能力合计23.2万吨/日,距离达到“十二五”规划的30.7万吨/天的目标仍有7.4万吨/日的缺口,其主要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不时爆出的邻避事件严重拖后了各地项目建设推进;二是一些地方政府在项目投建上具有地方保护主义倾向,导致项目进度不达预期。
根据国家相关规划,到2020年全国建成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超过87万吨/日,生活垃圾焚烧能力占无害化处理比重超过50%。预计“十三五”期间仍需兴建20万吨/天的新项目,以50万元/吨投资计算,总投资将达到10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过12%,较“十二五”期间25%的年均增长率虽有下降,仍然较为可观。
行业发展趋于健康
垃圾焚烧发电虽然具有明显优势,但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行业内外诸多问题,其中比较突出的是邻避冲突和低价竞标现象。
在行业外,由于国内存在将二噁英影响妖魔化的现象,邻避问题一直伴随着垃圾焚烧项目的建设挥之不去。近年来,不少地方因焚烧发电的选址问题而引发“邻避”事件,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但是通过梳理产业发展的脉络,诸多“邻避”事件不但没有阻挡住项目的推进步伐,反而在一次次讨论中让垃圾处理的技术路径更为清晰,同时民众对垃圾焚烧厂建设的接受度也越来越高。在政府、行业协会、从业人士以及环保志愿者等多方共同努力下,依据垃圾焚烧污染控制标准而制定的行业监管标准也进一步推动了行业处理水平的全面提升。随着技术运营和管理水平的提高,邻避问题将妥善得到解决,从而加速焚烧项目建设,推进产业发展进程。
垃圾焚烧项目管控变迁
行业内,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垃圾焚烧项目低价竞标现象频现。垃圾处理费从两年前行业坚守的80元/吨的平均价格标准一路跌到30元以下,在2015年底的浙江绍兴项目的竞价中,重庆三峰报出了18元/吨的价格,直接击穿了行业心理底线。
之所以出现超低价竞标现象,从政府的角度看是为了低价买服务,从企业的角度看,其根本原因在于垃圾焚烧项目运营收益保障发生了变化。由于运营后端电价补贴丰厚,足以覆盖建设运营成本,导致上述企业将抢占项目资源放在竞标考虑因素的首位,而不再是追求单个项目盈利大化。
随着行业的发展完善以及环境质量目标管控时代的到来,这种低价竞标现象不会持续太久:
扩大规模而不求盈利本身就是不符合市场规律的做法,一旦电价补贴政策出现变化,运营企业将可能面临盈利微薄甚至倒贴运营的局面,彼时首先伤害的必然是企业自身;
随着环境质量改善与政绩考核的紧密挂钩,一味追求低价带来的治理效果疑问和民众担忧都会成为切实压力落到地方政府头上,其必将重新考量利弊得失;
企业低价中标后投运期坐地起价的现象频频出现,导致政府方骑虎难下,已经引起了地方政府的警惕。
综上分析,随着上述问题的缓解,行业未来发展将会逐渐趋于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