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保在线 市场行情】尽管各地PPP入库项目正在加速落地,但民资的参与度并不理想,出现国有资本热,民营资本冷;建设环节热,运营环节冷;银行资本热,自有资金冷等诸多问题。不少业界资深人士呼吁,理顺体制机制,破解PPP项目的民资“响应瓶颈”,点燃民资热情,推动其为稳增长作出应有贡献。
这是一场中国式PPP公私合营的盛宴。在2016年,PPP被赋予了稳增长、供给侧改革、财政支出、民间投资等太多的期望。
中国财政部和发改委用了三年,催生了一个十万亿的PPP投资市场。近日,PPP相关政策文件频繁出台,自从第三批PPP项目名单公布后,财政部和发改委又接连颁布了多个PPP项目的工作导则和实施办法。
10月13日,财政部发布了第三批PPP项目名单后,10月20日,财政部又出台《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财政管理暂行办法》,规定了公共服务领域PPP项目识别论证、采购管理、财政预算管理、资产负债管理及监督管理等内容。此后,10月24日,财政部又公布了《PPP物有所值评价指引(修订版征求意见稿)》。10月27日,发改委颁布《传统基础设施领域实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工作导则》。政策的接连出台,足见国家对于PPP的推动力度和重视程度。
一位主管部门的PPP人士坦言,过去三年对于中国PPP发展来讲,是一个突飞猛进的阶段,从提出到政策颁布,再到社会资本和金融机构积极参与,加上地方融资平台受限,地方政府需要寻找新的融资模式,这些都导致了PPP在三年的时间里迅猛发展。
PPP给中国带来一场全面的改革,将改变以前地方政府土地财政+融资平台的模式,未来将会是“地方债+PPP”的模式。这是一场深刻的改革,也是一场变革,只不过这一切都是在倒逼下进行的,包括地方政府、金融机构、国企等等PPP的参与方,在一场中央政府定制改革规则的倒逼下进行的改革。
财政部部长楼继伟讲过,推广使用PPP模式,不仅是一次微观层面的“操作方式升级”,更是一次宏观层面的“体制机制变革”。三年下来,截至2016年11月30日,财政部PPP项目库,入库项目10685个,投资额127000亿。还有国家发改委两批示范项目,总额接近17万亿。
同时,在轰轰烈烈的PPP大潮中,不少企业也在探索新的PPP合作模式。在复星集团董事总经理张富强看来,在PPP席卷的风潮下,衍生出一种新的投资模式,即“PPP+PE”模式。“复星集团现在有大量的PPP合同订单,就此衍生大量的投资业务。通过合同导入的方式扶持技术型企业,让这些企业快速成长,营业规模和行业利率得到提升。同时,这些企业又成为上市公司的并购对象,形成一个闭环。”
作为“大金主”,复星直接投资的环保企业不在少数。此前,复星已成为中山公用的第二大股东,博天环境的第三大股东。在PPP大潮下,复星集团成立了专业PPP股权投资平台星景资本,通融保险资金,以大规模、长周期、高稳定的资金作为保障,以PPP股权方式投资城市基础设施及水务环境领域的建设。“通过PPP合同导入,不少规模相对较小的技术型企业与大型产业投资者合作,企业品牌可以迅速成长。这实际上是另辟蹊径的快速成长。”张富强说。
在生态建设领域,星景资本于2015年孵化了生态环境建设企业星景生态。第三批PPP示范项目DE涝洰河生态建设工程便是由星景资本和星景生态组成的互补性联合体中标。其中,星景资本发挥资本运作优势为项目融资,星景生态作为专业机构承担项目的施工建设和运营维护,两者密切合作,保障项目的“投资-融资-建设-运营维护”一体化顺利推进。
然而,PPP项目落地难、“叫好不叫座”也是个不争的现实。根据财政部网站数据,截至2016年9月末,全国纳入财政部PPP综合信息平台项目库的项目有10471个,总投资额高达12.46万亿元。虽然项目投资体量巨大,但进入执行阶段项目946个,总投资额仅为1.56万亿元。数据的对比,给人留下了PPP项目落地难的印象。
尽管PPP模式积极推进,但能找到合作伙伴的是少数,一些项目处于无人问津状态。“随着市场快速发展,参与各方对PPP模式正在重新审视,转变观念认识,这种氛围是行业发展的新动向。”
深耕资本创始人王棘表示,对于地方政府而言,此前一些地方将PPP作为缓解债务压力、“甩包袱”的手段,接触项目时往往想到的是现金流和资金成本,用“银行的钱”、与央企合作成为,但由于落地项目少、区域发展速度慢,地方政府的思路正在转变;对社会资本而言,早些年参与的更多是“基础建设”,并不是地方“基础经济建设”,没有发挥外脑、管理、资源整合等优势,选了苦累的活,影响积极性。
财政部PPP中心数据也反映出社会资本参与项目的现状。在2016年7月底,中心负责人介绍说,前两批示范项目已签约的社会资本共119家,其中民企43家、混合所有制8家、外企3家、国企65家。民企占比为36%,前三类非国企合计占比45%。
针对如何激活项目资本的流动性,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副研究员赵福军对媒体表示,以银行贷款为主要融资方式,难以满足投资大、期限长且收益不高的PPP项目融资需求。他建议,将项目投资形成的收益或现金流变成可投资的工具,形成上市交易的证券化产品,增强投资PPP项目资本的流动。
(据经济参考报、法治周末/宋媛媛、人民网/李彤、经济观察报、中国证券报/欧阳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