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保在线 清洁能源】可燃冰,是甲烷和水分子在低温高压下结合的化合物,因形似冰块却能燃烧而得名,是一种燃烧值高、清洁无污染的新型能源,分布广泛而且储量巨大。业界普遍认为,可燃冰资源量相当于已探明传统化石燃料碳总量的数倍,甚至认为它是今后替代石油、煤等传统能源的。
点燃新一轮能源革命 可燃冰商业利用驶入快车道
5月,可燃冰成为炙手可热的关键词。随着海域试采成功,中国科技工作者正式开启了通往资源储存量高达相当于千亿吨石油的“可燃冰时代”大门。
在人类日益为能源所困的今天,可燃冰的成功试采自然是万众瞩目。来自中国地质调查局日前的公开消息称,我国南海神狐海域水合物试采自2017年5月10日点火测试以来,至6月10日14时52分已连续产气达31天,总产气量达到21万立方米,平均日产6800立方米。此消息一出,让原本仅存在于概念中的可燃冰,突然变成了现实的能源,也引爆了相关概念股。
自上世纪60年代被发现以来,可燃冰一直被认为具有巨大的潜在价值。天然气水合物被公认为煤、石油等的替代能源,是世界重要的战略资源,可燃冰被誉为“未来的能源”。可燃冰一般存在于海底或陆地冻土带内,是水和甲烷在高压、低温条件下混合而成的一种固态物质,可像固体酒精一样直接点燃。其热值比石油高许多,燃烧后只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储量据称可供人类使用千年。
“这是次,人们终于开始相信大规模开采可燃冰前途光明。”在国土资源部地勘司司长于海峰看来,“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资源潜力巨大。天然气水合物开发利用将会大大提升我国能源安全保障程度,降低对外依存度,进一步优化能源消费结构。”而对于南海可燃冰试采成功,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李金发称为继美国页岩气革命之后,一次由中国的天然气水合物革命,将推动整个世界能源利用格局的改变。
有人说,可燃冰开采没那么容易,环保是否过关得打个问号。对此,试采现场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陆敬安表示,在南海可燃冰试采过程期间,我国建立了可燃冰环境效应评价技术方法,获得试采前环境本底数据。并利用大气、海水、海底和井下四位一体监测体系,对甲烷、二氧化碳等参数及海底沉降进行实时监测。数据对比显示,截至目前甲烷等参数无异常变化,海底地形无变化,没有环境污染,未发生地质灾害。
但与此同时,此次我国在范围内实现成功试开采,仅是万里长征迈出关键性一步,未来要实现产业化和商业化开采,仍有长路要走。虽然可燃冰前景广阔,但其开采却要面对各种挑战。具体来看,据中国经济网此前报道消息称,可燃冰靠低温高压封存,如温度升高,水合物中的甲烷可能溢出;或者如冰块消融、压力回升,一旦控制不当,可能造成海底滑坡等地质灾害。
可燃冰还将面临着来自光伏、风电和常规天然气等能源的竞争,能否大规模商业应用,终要取决于其是否可以依赖技术进步,提高经济性。基于中国可燃冰调查研究和技术储备的现状,预计我国在2030年左右有望实现可燃冰的商业化开采。根据公开资料,目前中国可燃冰海域储量相当于中国陆地石油、天然气资源量总数的一半。粗略估算,可供中国使用一百年以上。
未来可燃冰开发道路依旧漫长,何时能够进入“寻常百姓家”呢?按照此前国家对可燃冰的开发计划,2006年-2020年是调查阶段,2020年—2030年是开发试生产阶段,从2030年起,可燃冰的开发则会进入商业生产阶段。当前的重点在于,拥有保有足够的技术能力和基础数据研究,而这两者目前都需进一步加强。
实际上,对可燃冰的开发,无论是目前的试开采,还是将来通过技术进步,实现大规模的商业化应用,都和“三桶油”无法脱离关系。国内机构预测,可燃冰将来很可能会成为各石油公司竞相抢占的资源。值此背景,未来商业化生产可期,利好海上油气钻采设备和天然气装备产业链的相关企业,相关概念股有望持续获得市场资金的关注。
另据证券日报此前报道,作为未来市场潜力巨大的可燃冰,包括中金公司、太平洋证券、平安证券等在内的多家券商频频发布研报表示看好可燃冰行业的后市表现。长期来看相关上市公司或将大幅受益。由于可燃冰主要分布在海底,未来海上油气钻采设备及服务厂商有望首先受益。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站注明“来源:环保在线”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环保在线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站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环保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站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站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环保在线)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平台或个人从本站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环保在线”,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鉴于本站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站联系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联系电话:0571-87759680;邮箱:hbzhan@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