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保在线 清洁能源】生物质能作为一种重要的新能源,其技术成熟,应用广泛,在应对气候变化、缓解能源供需矛盾、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已成为能源转型的重要力量。但我国生物质成型燃料仍处于发展初期,受限于农村市场,专业化程度不高,大型企业主体较少,市场体系不完善,尚未成功开拓高价值商业化市场。
迄今,生物质能一直处于“一入能源深似海,从此碰壁是常态”的尬尴局面。
农村的生物质能利用主要是指农村利用秸秆、人畜粪便和沼气作为能源进行的生产、生活。2006年1月1日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资源法》,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生物柴油的合法地位。2011年国家林业局印发《林业生物能源原料基地检查验收办法》,提出专项补贴、试点造林补贴等办法。近些年,农村在新能源开发利用,尤其是沼气的开发利用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总体上还处于低水平,农村生物质能开发不够、资源利用效率低。因此,合理开发利用农村生物质能,对提高资源利用率,改善生态环境,终实现整个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国农村生物质能的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生物质能资源主要包括农作物秸秆、林业生物质资源、畜禽粪便和能源作物等,利用直接和混合燃烧、化学法和物理化学法等技术转化为二次能源,分别用于生活、运输及发电等。本文主要针对为农村居民提供生活用能的如农村沼气等几种农村普遍使用的生物质能进行分析。
(1)沼气。据计算,我国禽畜粪便资源总量约8.51亿吨,其中牛粪5.78亿吨、猪粪2.59亿吨、鸡粪0.14亿吨。理论上,我国的农产品加工和畜牧业养殖等废弃物可生产沼气约800亿立方米。沼气发展具有很大的潜力。农村沼气年新增秸秆处理能力864万吨、畜禽粪便处理能力7183万吨,替代化石能源349万吨标准煤,二氧化碳减排1762万吨,COD减排372万吨,农村地区沼气消费受益人口达2.3亿人以上
今天2月10日国家发改委对外发布了《全国农村沼气发展“十三五”规划》,指出“十三五”期间农村沼气工程总投资500亿元,其中:规模化生物天然气工程181.2亿元,规模化大型沼气工程133.61亿元,中型沼气工程91亿元,小型沼气工程59亿元,户用沼气33.3亿元,沼气科技创新平台1.89亿元。
(2)秸秆液化(纤维素乙醇)。纤维素乙醇在我国仍处于产业化起步阶段,其关键技术主要是预处理技术与装备、低成本纤维素酶制剂的生产和戊糖发酵菌种技术。
2014年,我国燃料乙醇产量达到233.2万吨,混配E10乙醇汽油约2140万吨,接近当年汽油总消费量的四分之一,目前已在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南、安徽、广西6省区及湖北、山东、河北、江苏、内蒙古5省区的30个市试点车用乙醇汽油,实现了乙醇汽油的封闭运行。纤维素非粮乙醇产量仅3.2万吨。
二、农村生物质能的SWOT矩阵分析
根据农村生物质能发展现状和政府对能源发展政策的分析,本文拟用SW0T分析法对农村生物质能进行分析。
S———优势
全国每年产生农作物秸秆10.4亿吨,可收集资源量约9亿吨,尚有1.8亿吨的秸秆未得到有效利用,多数被田间就地焚烧;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每年产生畜禽粪污20.5亿吨,仍有56%未得到有效利用。而且我国西南地区和西北地区有大量的盐碱地、荒山、丘陵等,虽不适宜粮食生产,但却能种植能源作物,发展潜力巨大。
农业供给侧改革对农村沼气事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是“提质增效转方式、稳粮增收可持续”。据测算,建设1处日产500立方米沼气的规模化沼气工程,每年可生产沼肥1000吨,按氮素折算可减施43吨化肥,沼液作为生物农药长期施用可减施化学农药20%以上。因此,发展农村沼气能够实现化肥、农药减量,推动绿色农产品生产,保障食品安全。
国家能源革命对农村沼气事业发展注入了新动力。我国能源生产供应结构不合理、总体缺口较大。据测算,建设1处日产1万立方米的生物天然气工程,年可产生物天然气365万立方米,可替代4343吨标准煤。据统计,全国每年可用于沼气生产的农业废弃物资源总量约14.04亿吨,可产生物天然气736亿立方米,可替代约8760万吨标准煤。因此,发展农村沼气,可降低煤炭消费比重、填补天然气缺口,进一步优化能源供应结构。
我国人口众多,再加上近几年经济增速减缓,就业形势严峻,农村的劳动成本相对较低,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
W———劣势
农村沼气的发展方式亟待转型升级。近年来,随着种养业的规模化发展、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农村生活用能的日益多元化和便捷化、农民对生态环保的要求更加迫切,农村沼气建设与发展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农村户用沼气使用率普遍下降,农民需求意愿越来越小,废弃现象日益突出;中小型沼气工程整体运行不佳,多数亏损,长期可持续运营能力较低,存在许多闲置现象。因此,农村沼气亟待向规模发展、综合利用、效益拉动、科技支撑的方向转型升级。2015年开始的农村沼气转型升级,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我国生物质能生产没有实现规模化,缺乏竞争力。许多国家的生物质能已实现规模化生产,达到商业化运营的程度。如巴西的乙醇开发利用居世界首位,乙醇燃料已占该国汽车燃料消费量的50%以上。我国由于技术的局限以及市场体系不健全等,使得生物质能开发缺乏竞争力,长期处于商业化开发的前期,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生物质能的开发和利用。
农村沼气发展的扶持政策亟待完善。农村沼气承担着农村废弃物的处理、农村清洁能源供应、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等多重社会公益职能,国家应不断健全沼气政策支持体系,加大支持力度。长期以来,国家支持主要体现在前端的投资补助,方式单一,且存在较大的资金缺口,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机制尚未有效建立,社会资金投入沼气工程建设运营不足,政府投资放大效应发挥不够。此外,沼气标准体系建设还不够完善,沼气项目建设手续不够清晰,各地执行标准不同,给项目建设、施工、运营和监管带来困难。
农村沼气的体制性和制度性障碍亟需破除。沼气可通过开展高值利用实现商品化、产业化开发,但在沼气发电上网和和生物天然气并入城镇天然气管网等方面还存在许多歧视和障碍。国家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等法律法规及《关于完善农林生物质发电价格政策的通知》《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收入调配暂行办法》等相关政策在沼气领域难以落地,有的电网公司以各种理由阻碍沼气发电上网,沼气发电上网后也无法享受农林生物质电价。这些问题造成了沼气和生物天然气的市场竞争能力不强,制约了农村沼气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