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PEC第三次高官会上,会议饮用水瓶通红的瓶身上被贴上了一种内容为“markme,drinkme,takeme(给我做标记,饮用我,带走我)”的绿色标签,参会人员饮用时可在标签上做出标记、辨认自己的水瓶。会务服务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此举让会场告别了“半瓶水”的浪费现象。
作为约定俗成的会场礼仪,为参会人员提供瓶装水似乎已经成为一种惯例。然而,看似不起眼的瓶装水,却隐伏着巨大的浪费。笔者曾经多次参与会议结束后的会场清理工作,许多瓶装水都剩下一半以上,甚至有的参会者就喝了一两口,让人觉得可惜却又无可奈何,垃圾箱成了“半瓶水”后的归宿。
为了体现本次APEC高官会绿色办会、节约办会的原则,会务部门采取了可以用指甲划出印记的标签,方便参会人员在瓶子上写名字或做记号。从实施效果来看,绝大多数代表都将瓶中水喝光了,基本没再出现“半瓶水”的浪费现象。由此观之,与陈旧、空洞的说教相比,融入技术视角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从以往的情况来看,许多会场提供的瓶装水多是一个模样,开盖后很容易弄混,特别是有中场休息的会议,参会人员再回来时弄不清哪瓶是自己喝过的,只好弃之不喝或再开一瓶,造成很大的“舌尖上的浪费”。因此,通过写名字、涂鸦等方式做记号就能区分不同的瓶装水,从而有效地减少浪费。
同时,为保障此次会议顺利进行,北京也高度重视大气污染防治。北京市委、市政府及企事业单位以身作则,70%以上车辆不允许上街行驶。其次,对扬尘、排污、燃煤等现象都作出了一系列限制和规定。普通市民也积极响应,实行“绿色出行”,尽可能利用公共交通。
此外,本次会议期间还将进一步加强对建筑工地的扬尘管理。施工工地达标率要高于90%;全市停止施工工地所有土石方、拆除等作业。其中,东城区、西城区还要停止所有建筑工地混凝土振捣及搅拌、结构浇筑作业;加强对装有在线监控系统工地的监管,严厉打击扬尘违法行为。
而在道路清扫保洁方面,北京市要求环卫作业单位对全市主干道、次干道、重要支路,除雨天外,每天进行两次“吸、扫、冲、收”作业,清扫保洁新工艺作业覆盖率达到85%以上,其中,东城区、西城区达到100%。同时,在做好迎峰度夏和确保燃煤电厂污染物达标排放的基础上,努力实现燃煤电厂污染物排放水平低于限值50%。
“不光是会议代表,还有普通市民,都明显感到自高官会议6日举行到现在,这一系列措施都产生了实效,大气质量明显改善,交通也明显顺畅。这与北京市委、市政府和普通市民作出的巨大贡献密不可分。”腊翊凡说。
众多业内人士表示,在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诉求多样化的当下,实现有效治理,不仅需要制度,也需要技术。长期以来,在治理浪费的问题上,通常采用一种自上而下的社会动员的方式,将社会成员看成一个同质性的整体,却忽视了不同的人们在方方面面的差异。这样的做法尽管在道德上颇具说服力,却由于缺乏使用价值,对人们缺乏长期的、普遍的、强烈的行为感召力和约束力,往往在执行中大打折扣甚至流于形式。
就治理浪费行为而言,不仅要促进人们节约意识和环保理念的提升,也要为人们减少浪费创造便利性条件。一张小小的绿色标签,让每天数千人开会的会场告别了“半瓶水”的浪费现象,为何?只有换位思考,把握参会者的社会心理和使用习惯,才能“对症下药”,激发参会者心中的节约意识和文明素养,从而引导和催生文明行为。
所谓好的治理,就是要及时地将正当的需要纳入到规范化轨道。在全国大大小小的会场中,杜绝“半瓶水浪费”,不仅要学会绿色标签的具体做法,更要注重背后的技术视角——只有尊重差异性和利益诉求,为人们提供便利性条件,减少人们遵守社会规范的成本,社会文明才会“触手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