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微山湖,乘舟犁浪,荡漾在微山湖上,但见波光粼粼,水中鱼虾成群,白鹭翩翩起舞,芦苇随风飘荡。
水流域治理见成效
深秋时节,山东省微山县新薛河湿地,荷叶半残,饱满的莲蓬挺立水中。刘昌庄村农民孟凡合指着一片荷花田说:“这就是我以前的农田,如果不是退耕还湿,这里应该种着玉米和大豆,我们正在忙着秋收呢。”
新薛河是流入中国北方大的淡水湖——微山湖的53条河流之一。这个位于微山县境内的湖泊,水面1266平方公里,2013年将成为南水北调东线的调水通道。然而世代居住在湖边的农民为了获得耕地,一度在原始湿地上围湖造田,将河流两岸和湖滩区开发成农田,面积达38万亩,微山湖水面因此缩减近1/5。
微山湖流域没有入海口,污染物要全部“就地消化”,过度农业开发曾对湖区自然生态造成严重破坏。据测算,每亩农田平均施用化肥150公斤,农药1公斤到1.5公斤,每当湖水上涨时,化肥农药大量流失入湖,成为湖水一大污染源。加上湖泊上游流域造纸、化工等企业的工业污染,在上世纪末,微山湖污染达到高峰,一度沦为鱼虾绝迹的“死湖”。
2002年,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沿着古老的京杭大运河启动,微山湖成为这条调水线路上重要的调蓄水库,按照调水要求,湖区水质必须稳定达到三类水标准,治污成为了倍受污染困扰的微山湖要务。
为了彻底解决微山湖治污这个难题,从2003年起,山东启动小流域污染综合治理计划。首先对上游排污企业加大治理力度,关停流域所有重污染企业。同时,在入湖河流两岸和入湖口建设人工湿地,修复湖滨生态系统,通过发挥湿地的水质自净能力,从根本上改善微山湖水质环境。
孟凡合2009年参加了微山县的“退耕还湿”工程,退还出自家在新薛河入湖口的耕地。他当年1亩耕地得到政府补偿500元,去年补偿为400元,2014年为300元。在政府的引导下,孟凡合和其他农民在原来的耕地上种植了荷花、芦竹、蒲草、芡实等湿地作物。
“我的收入不但没有降低,反而比以前提高了。”孟凡合说,“原先虽说是种庄稼,但一遇大水漫滩就颗粒无收。如今种植荷花,旱涝保收,莲子、荷叶、莲藕都可以卖钱,一亩地收入能有1000多块呢。”
山东省环保厅有关负责人表示,通过湿地治理污水,可以把污染治理和经济发展结合起来,把解决农业污染与促进农民增收结合起来,把人的努力和自然净化结合起来,终实现“人努力,天帮忙”。
如今,微山湖水质已连续8年持续改善,湿地生态系统逐渐恢复,湖水稳定达到国家三类水质标准,位于湖区的微山岛乡渔民透露,绝迹多年的小银鱼、毛刀鱼等对水质要求极其严格的鱼类再现湖中,在岛上生活的渔民也主动调整养殖结构,多养鱼,少养蟹,为保护湖底生态环境尽微薄之力。
中国环保部部长周生贤在考察微山湖治理时认为,微山湖治污模式破解了中国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难题,走出了符合中国实际的治污新路。
培育区域竞争新优势
在新薛河人工湿地,放眼望去,郁郁葱葱的芦竹一直蔓延到微山湖边,芦苇、香蒲、苦江草、荷花等水生植物高低错落,轻盈的水鸟掠水而飞,湿地风光令人心旷神怡。
良好的生态是微山的独特优势和巨大潜力,微山县立足实际,注重点面结合,持续加快生态县建设。
围绕打造湿地之都、滨湖新城,微山县按照治气当先行、治水当示范、绿化当模范的思路,制定实施了《生态微山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积极实施城乡容貌提升工程“双百会战”,集中开展煤尘粉尘专项治理,全面提升城乡生态面貌和人居环境。
微山县全面实施退渔还湖、退池还湖、退耕还湿,持续加大原生态湿地保护和人工湿地建设力度,大力开展湖滨带、河滩地生态修复。总投资2.5亿元、被誉为“水污染治理范本”的新薛河人工湿地水质净化示范工程取得显著成效后,又相继开工建设大沙河、小沙河、微山岛、南阳岛、独山岛等5个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保护修复了城郭河、高楼原生态湿地。
据统计,微山湖人工湿地保护修复面积已扩大到10万亩,人工种植面积6万亩,微山湖流域已恢复水生高等植物68种,物种恢复率达92%;恢复鱼类52种,物种恢复率达67%。
同时,针对经济发展较快、能源结构偏重的情况,微山县秉持绿色发展、生态崛起理念,坚持保护与利用并重、生态与发展并进,努力在转方式、调结构中培植区域竞争新优势。
微山县全力抓好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推进煤炭开采、船舶修造、食品加工等传统支柱产业做大做强,推动自主创新,加快产业聚集,形成发展新优势。
此外,抓好新兴产业的培植壮大,大力发展锂离子动力电池、电动汽车、光伏太阳能、稀土新材料等新兴产业,着力打造国内有影响的光电新城、重要的稀土新材料产业基地。
微山县加快推进渔湖业生态化、园区化、标准化、品牌化建设,努力实现渔湖业大县向渔湖业强县的跨越。
微山县还充分挖掘独具特色的生态、渔家、文化资源,大力发展观光、休闲、体验等新型业态,积极引进战略投资,加快景区开发和配套设施建设。微山湖国家湿地公园被评为“中国魅力湿地”,成为山东省获此殊荣的湿地。
久久为功方能重现水清天蓝
微山湖水由清变污、由污转好的历程,是近年来我国河湖治理的缩影。它给我们沉痛的教训,也给我们很多可持续发展的经验和启示。
水是生命之源,人类逐水而居,水资源环境利用的好坏关乎人类文明的存废。在快速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我国河流湖泊污染形势严峻,治理迫在眉睫。但到目前为止,我国湖泊治理收效不彰,其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对湖泊生态系统的认识和如何修复至今还知之甚少,我们在构建人与湖泊和谐相处的生物链、生长链、发展链等方面的工作还处于初级的摸索阶段。
应当说,微山湖水污染治理的成果只是初步的。视觉上初步实现“变清”的湖体,不但离湖体生态修复还有很远的距离,而且就水质指标来讲,也很容易出现反复,或许一次干旱、某个工厂的一次污水泄漏,就可能使微山湖内重现鱼死草枯。从这个意义上说,治污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有关地方只有摈弃急功近利的发展观,严格执法,久久为功才能重现水清天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