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缺水程度有多严重?很多人并不是太清楚。
公开资料显示,北京年均水资源不足21亿立方米,却需要维持着36亿立方米的用水需求,每年的用水缺口达15亿立方米,相当于目前一个半密云水库的储水量,北京的年均水资源量平摊到每个人身上还不足100立方米。
按联合国标定,人均1700立方米/年为贫水国标准,中国低于2100立方米/年,只及世界人均值的28%。北京人均154.8立方米/年,不到联合国贫水线的1/10,全国的1/14,世界的1/44,属于极度缺水城市。这种水资源状况,甚至不如以干旱著称的中东、北非等地区。目前,北京年用水量缺口近三分之二,不得不依靠超采地下水、从外省调水“解渴”。
此外,北京不仅水资源严重匮乏,而且仅有的水资源还受到了严重污染。北京市环境保护局发布的《2013年北京市环境状况公报》显示,全年共监测五大水系有水河流93条段,长2219.1公里,其中:II类、III类水质河长占监测总长度的49.8%;IV类、V类水质河长占监测总长度的6.1%;劣V类水质河长占监测总长度的44.1%,整体状况不容乐观。
因此,不久的将来,“一江清水往北送”有望缓解北京水资源紧缺的尴尬。
水源水质已达Ⅱ类标准
9月16日,在南水北调中线水质保护新闻通气会上,国务院南水北调办等6部门新考核结果显示,丹江口水库陶岔取水口水质达到Ⅱ类标准,主要入库支流水质基本符合水功能区要求,汉江干流省界断面水质达到Ⅱ类。这表明丹江口水库水质符合调水要求,为南水北调中线今年汛后通水奠定了基础。
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副主任于幼军介绍,为确保中线源头水质,国务院批复实施了《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两个五年规划,将水源区涉及的43个县全部纳入规划。
截至目前,“十二五”规划安排的443个项目中,已建、在建项目251个,占总数的56.7%。目前水源区43个县和重点乡镇全部建成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设施也实现全覆盖,这对保护丹江口水质起到了关键作用。同时,三省各地关停规模以上污染严重的企业超过500家,提高新上项目环保准入门槛,叫停和否决了新上项目300多个。
于幼军坦言,丹江口水库水质多年保持在Ⅰ—Ⅱ类,仍有5条入库河流不达标,虽然不足入库总水量1%,对水库水质影响甚微,但针对不达标河流,各部门、有关地方积极治理,投资17.43亿元,补充建设一批排污口整治、河道清淤、生态修复等治污项目,进行“一河一策”综合治理。
丹江库水库突破加高水位
近日的连绵秋雨使得丹江口水库水位持续上涨,据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实时数据显示,16日8时丹江口水库水位为150.29米。自大坝从162米加高至176.6米以来,水库突破150米死水位。专家预测,水位还有望继续上升,可确保清水如期北送。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从丹江口水库引水,调往京津冀豫等北方缺水的地区。根据规划,2014年10月汛后将正式向北方供水,一期工程年调水量95亿立方米。
同时,丹江口水利枢纽管理局水库调度中心副主任刘松表示,当前,入库流量达到每秒10300立方米,出库流量每秒502立方米,水库蓄水量达到128.73亿立方米。今年秋汛持续时间长,水库水位持续保持上升势头,水库水位肯定还会继续上升,可以保证“有水可调”,如期北送。
业内专家介绍,自2013年以来丹江口水库一直处于偏枯状态,2013年全年来水仅为243亿立方米,较多年平均来水量偏少三成多。2014年前8个月,丹江口水库入库水量偏少一半,汛期入库水量偏少六成。丹江口水位持续保持低水位运行状态,甚至一度引发社会关于南水北调中线“无水可调”的议论。
水价或存一定上涨空间
“千里输水,水价会涨吗?”这是很多人关心的问题。
北京市南水北调办公室主任孙国升表示,在全成本核算的情况下,预计到北京的口门水价,即未进北京配套管网之前的成本价,不会超过3元/吨。目前,北京居民用水阶梯水价档为5元/吨,其中包括从密云水库供到自来水厂的原水价格0.62元/吨。江水进京后,从5元/吨的价格中扣除0.62元/吨的密云水库原水价格,再加上不超过3元/吨的江水价格,终入户水价将有一定上浮空间。
据悉,受水区终水价由南水北调水源工程、主体输水工程、专用配套工程和城市制水配水四个环节的成本、税金和利润,再加上污水处理费用组成。不过有关人士也表示,目前国家发改委正会同相关部门进行研究,水价方案还未终确定。
“对于低收入群体,政府是兜底的,其他群体仍实行阶梯水价。”孙国升说。
专家:南水北调意味“存活”
对于南水北调工程,并非都是叫好声。近段时间,针对南水北调工程或影响的生态问题,社会上一些舆论认为,此举将会造成沿线生态环境的“致命伤”。
9月16日,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副主任于幼军对此作出了回应。在他看来,不是南水北调工程要不要搞的问题,而是没有这个工程,京津可能就支撑不下去了。
“北京已经多年超采地下水,已经有很多地质专家呼吁停止超采地下水,不然就会出现地面塌陷等安全问题。”于幼军说,北京每年用水量在33—35亿立方米左右,其中超采地下水就有10多亿立方米,而且超采区域都在四环、五环以内,都是城市的核心区。
公开资料显示,密云水库是目前北京主要的水源地,其储水量的下限是12亿立方米,但目前该水库的储水量已经低于10亿立方米。
一方面是城市水源的不足,另一方面是地下水的超采,北京已经多年无法摆脱这种恶性循环。
“南水北调正好能帮助北京缓解这种压力。”于幼军说,南水北调中线二期工程竣工后,每年调往北京的水量将能把每年北京超采的地下水水量置换出来,也就是说到那个时候,北京市将不再需要超采地下水。对北京来说,南水北调工程意味着存活问题。
于幼军表示,听到一些反对南水北调的声音,反对的理由是这个工程会对生态造成破坏。“南水北调工程是经过专家论证的,南水北调是通过修水渠来调水,对环境不会造成影响。目前,南水北调东线、中线工程流入海洋的水量仅占我国河流整体入海量的5%,不会对水生态造成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