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十二五”全国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规划》,到2015年,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的污泥无害化处理处置率达到80%,其他设市城市达到70%,县城及重点镇达到30%。
但目前业界基本认为,污泥处理“十二五”指标难以如期完成。住房与城乡建设部村镇建设司司长赵晖就曾表示,目前重点城镇污泥无害化处理处置率还比较低,据不完全统计尚不足20%,与“十二五”目标相差较大,目标如期完成难度大。
污泥处理是共同难题
我国的污水处理厂在建设过程中,一直以来都是“重水轻泥”,城镇污水处理厂基本实现了污泥的初步减量化,但未实现污泥的稳定化处理。据统计,约80%污水厂建有污泥的浓缩脱水设施,达到了一定程度的减量化,但仍然约有80%的污泥未经稳定化处理。在日前的水处理创新交流会上,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戴晓虎表示,未经稳定化处理的污泥有很多危害,例如有机物的腐败、臭味等二次污染的风险,另外,原水中40%—50%的COD会污染水体环境,这会使得减排目标会大打折扣。
污泥处理问题是一个普遍难题,各大城市都在寻找解决之道。在9月20日召开的2014中国水管理、水处理及再生水利用技术交流会上,江苏省住建厅城建处处长何伶俊表示,江苏的城镇污水处理厂内都建有污泥处理设施,剩余污泥在城镇污水处理厂内经脱水后外运处置。据统计,在2013年,江苏省城镇污水处理厂每年产生含水率80%的污泥约270万吨。
“这些产生的污泥,有10.7%用于堆肥,11.8%用于卫生填埋,13.2%用于制造建材,62.9%用于焚烧,但焚烧并不是一种佳处理方式。”江苏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城建处副处长何伶俊说道。
据了解,目前我国约有一半的污泥采用填埋处置,而符合卫生填埋的约有30%,这明显会对环境产生二次污染。除此之外,污泥焚烧也不是一种可持续性的办法,焚烧污泥时会产生大量有害物质,如二恶英、二氧化硫、盐酸等,受国内焚烧技术的限制,二恶英污染问题尚未很好解决,重金属烟雾与燃烧灰烬也可能造成二次污染。由此可见,要想把污泥处理好还需要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脱水填埋仍是主流
污泥处理作为污水技术工艺链的薄弱环节,与之相关的排放标准和政策一直处于灰色地带。随着中国城市污水和工业污水处理普及率与排放标准提高,污泥的污染问题将逐渐凸显。
业内人士估算,市政水处理每年可产生2792万吨湿污泥,工业水处理每年可产生2635万吨湿污泥。未来每年污泥处理运营的市场空间约33亿元,固定资产投资视工艺而异。
国家《“十二五”全国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规划》对污泥处理设施建设提出了明确目标,专家认为,短期内粗放处置(脱水后直接填埋)仍是主要的技术路线,如同垃圾处置产业的出现是源于环境容量超载后倒逼社会解决问题,在填埋不出现重大安全问题且环境容量尚能满足需求的情况下,污泥市场的启动将会非常缓慢。
同时,“十二五”收官在即,政府为了达到目标政策,倾向于选择投资少、见效快的处置方式,因此,未来短期内将利好高干脱水相关的压滤机和离心设备供应商。业内学者预计,未来纠偏性政策出台、安全隐患爆发和环境容量饱和,将会是启动污泥处理市场的三条导火索。
因此,就我国污泥处理遇到的“瓶颈”,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戴晓虎建议,我国可借用德国做法,在后端根据出产的沼气量进行补贴。同时,污泥处理处置费用必须融入污水处理费中,污泥、污水处理分不开。
此外,技术开发和市场的有效结合也尤为重要。目前,污泥处理任务的完成进度相对滞后,短期污泥处理投资将集中于成本低见效快的高干脱水设备供应商。而从长远来看,污泥或将延续污水和城市垃圾处理的设计思路,并入现有城市固废处理体系,通过公私合营的方式,引入民营资本进行专业化运作。但可以断定的是,我国污泥处理机遇和挑战共存,思维理念转变和前瞻性创新需要勇气和担当。同时巨大的市场和需求、大量研发经费的投入,定会未来污泥处理处置资源化技术的发展。
德国:技术与管理并重
作为德国大的公用排水公司,汉堡水务集团负责汉堡以及周边地区的排水及污水处理。该厂的污水处理实现了完全自动化。污水处理流程大致为:将混有大颗粒或者固体物的污水送到过滤装置进行过滤,过滤后的污水在大池里进行污泥沉淀,沉淀后的污泥再进行浓缩、厌氧消化、脱水、干化以及焚烧。去除污泥后的水则进行生化处理,经化学检验合格后排入易北河。
值得一提的是,沉淀和浓缩后的污泥被转移到所谓的“消化塔”中暂时储存,这些污泥在厌氧条件下产生沼气,可用来发电。经过处理后的污泥经过离心机脱水并在盘式蒸汽干化机内干化,被送到污泥焚烧炉里焚烧。焚烧后产生的炉灰经过熔化可制成建筑材料,同时,焚烧炉的尾气净化后还可产生石膏,用于工业生产。
此外,先进的管理制度也为汉堡的污水处理奠定了的经营模式。据介绍,汉堡水务集团由汉堡自来水公司与汉堡市排水公司合并而成。自来水公司的丰厚盈利为污水处理技术开发提供了资金保障,从而有效避免了污水处理无人问津、城市污水处理长期落后于城市经济发展的尴尬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