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东干渠输水隧洞全部成形
来自北京市南水北调办公室的消息,北京南水北调东干渠工程的地下输水隧洞于近日全部成形。东干渠工程全部建成后,将承担为北京东北部及东部地区提供南水北调来水和密云水库水源的任务。
随着后一仓混凝土浇筑完成,北京南水北调配套东干渠工程隧洞二衬于10月10日全线贯通。截至10月13日,所有浇筑混凝土全部达到设计强度,意味着东干渠沿北京北五环、东五环修建的地下输水隧洞已全部成形。
北京南水北调配套东干渠工程2012年7月开工,全线长44.7公里。该工程建成后,将与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北京段、南干渠工程、团城湖至第九水厂输水工程一起,构成一条沿北五环、东五环、南五环及西四环形成的输水环路,为北京中心城、通州新城、亦庄新城等区域的主要水厂提供双水源供水保障。
据悉,北京南水北调配套东干渠工程周边环境复杂,输水隧洞共需穿越4条铁路、9条轨道交通、25条公路、77座单体桥、18条河流沟渠及600多条地下管线,其中特级和一级风险源达37处。
而远在千里之外的丹江口水库,一渠清水也正静待“爆发”。
调水条件完备
10月20日,丹江口市水利部门表示,截至当日下午14时,丹江口水库水位达到160.33米,不仅南水北调的调水条件完全具备,同时该水库也达到了历史高水位。
相关负责人表示,入秋以来丹江口地区雨水丰沛,水库水位不断上涨。18日14时,水库蓄水位达160.13米,蓄水总量198亿立方米,水位和蓄水总量均超历史高记录。19日上午8时,丹江口水库水位升至160.18米,水库蓄水量超过200亿立方米。
十堰市和丹江口市水利部门称,南水北调中线何时开始调水时间未定,预计通水时间在本月底或下月初,目前两市均已做好了充分准备。根据国家环保部门专家检测,目前十堰境内汉江干流及丹江口水库水质状况总体良好,稳定达到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Ⅱ类及以上标准。
18日下午,相关媒体来到位于水库南岸的老均县镇,这里目前是一座几乎无人居住的空城,草丛中的野鸡听闻汽车声,都会惊起飞过。
镇党委书记柯林青说,上世纪因为修建丹江口大坝,古均州城沉入水底,居民也随之搬迁至老均县镇。到了2010年,镇上25000余名居民再次搬迁,当地政府在附近的高地上重新规划建设了庭院式的新城镇,这里不仅有4G信号,各类生活设施也很齐备。
据悉,老均县镇将建成南水北调原址博物馆,这也是南水北调工程搬迁中存留的完整集镇。十堰市表示,丹江口大坝两期工程十堰移民共计46.9万人,占移民总数的58.6%。二期移民十堰后靠安置10.5万人,占库区后靠安置总人口12.5万人的84%。
丹江口水库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核心水源地,于1958年开工建设,正常蓄水位为157米。2005年,大坝加高工程开工,坝顶高程由原来的162米增至176.6米,正常蓄水位将从157米提高至170米,正常蓄水位库容增至290.5亿立方米。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从长江大支流汉江中上游的丹江口水库东岸岸边引水,经长江流域与淮河流域的分水岭南阳方城垭口,沿唐白河流域和黄淮海平原西部边缘开挖渠道,在河南荥阳市王村通过隧道穿过黄河,沿京广铁路西侧北上,自流到北京颐和园的团城湖。
水污染治理面临大考
秋日的午后,湖北省丹江口市均县镇不远处,浩淼的丹江口水库水波不兴。58岁的“养鱼大王”叶明成驾一尾木舟,缓缓向湖中划去。
120多个养鱼网箱在水面上整齐划一地排列。望着网箱内不时翻腾的肥鱼,这位在水库养了一辈子鱼的老渔民忧心忡忡。不久之后,他的网箱必须全部上岸,而他自己也不得不放下橹篙,另谋生计。
改变老叶人生轨迹的,是将于近日启动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这项世界大的生态调水工程,一期年均调水95亿立方米,旨在缓解中国北方缺水困局,为包括首都北京在内的20多座大中城市“解渴”。
而位于汉江之上、横跨鄂豫两省的丹江口水库便是此次调水的水源地。江水将从这里出发,沿着1000多公里的总干渠,经河南、河北,终抵达终点——北京。为保护北方这口大“水井”,避免网箱养殖污染水体,湖北省10月起开始集中取缔库区网箱养殖。
其实,为确保调水水质,2006年起,中国政府就开始在丹江口库区及其上游开展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初步改变了污水垃圾直排和水土流失的状况。此项工作涉及河南、湖北、陕西三省43个县市区,区域内人口约为1500万人。
2012年起,中国继续加大库区环境治理力度,共安排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工业点源及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水质监测、排污口整治等10大类445个项目,总投资约120亿元。
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公室介绍,截至目前,库区涉及的豫鄂陕43个县市区的污水处理厂已全部建成。“十二五”规划项目中,已建、在建项目达200多个,占总数一半以上。
如今,在库区各地,一批污水及垃圾处理设施仍在紧锣密鼓地建设。湖北十堰市共规划建设乡镇污水处理厂77座,可谓全国水污染处理设施密集之地。
十堰市住建委副主任张丙申说,由于地处山区、地形复杂,工人们需要肩扛手抬才能把材料艰难运至地下,铺设污水管网,“光是管网铺设,这两年就有40多个队伍上千号人投入建设”。
与此同时,河南南阳、湖北十堰、陕西商洛等地一大批污染企业纷纷被叫停关闭。2006年至今,涉及库区的豫鄂陕三地累计关停企业1000多家,有的甚至是发展不错的地方支柱企业。生态治理中,不少地方经历着转型之痛。
“这些年治污环保不易。”国务院南水北调办主任鄂竟平坦言,尤其是许多贫困地区发展欲望强烈,“关停过程艰难,非常不容易”。
痛苦的抉择,持续的努力,换来了水源地多年的水质稳定。国务院南水北调办9月公布新的考核结果显示,丹江口水库陶岔取水口水质达二类要求,主要入库河流水质明显改善,达标率为97.4%。
“这些年国家对水源区治污力度很大,丹江口水库水质一直保持在国家地表水二类标准,有时还达到一类标准,可放心饮用。”长江丹江口胡家岭水质自动监测站工程师柳根说。
不久后,水源区百姓精心呵护的这一汪江水,将一路北上,进入北京,京津冀豫“共饮一江水”的梦想将变为现实,而多年来的水污染治理成果也将面临终检验。
有关专家认为,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加速了沿线省份尤其是水源区水污染防治和产业升级转型,迫使地方提高环保门槛、淘汰污染企业,“以环保倒逼治污”,有利于丹江口库区及其上游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但同时,由于库区各地经济、环保基础薄弱,要守好这库“清水”并长效北送,依然面临重重挑战。
根据中国政协牵头的考察报告,鄂豫陕三省库区农村人口约1000万,每年排放污水约3亿吨,一些县镇的生活污水收集率还不足40%。此外,还有量大面广的畜禽粪便污染,其治理难度不容小视。
不少地方官员及群众表示,目前库区还面临污水处理设施运营、农业面源污染、入库河流污染整治以及地方产业转型和移民安置等一系列复杂问题,仍需国家长期支持和各方持久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