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刚过了一段秋高气爽的日子,又遇上空气有些呛鼻的雾霾天,有媒体甚至发出“环境亡国”警告,显然是言过其实。但环境污染问题,在我国确已发展到十分严峻的底部。我国可以说是一个“环境弱国”。
诚然,“环境弱国”这个说法有两层意思,其一是国家的生态环境已经十分脆弱。其二是环境问题正在起到全面“弱化”国家的作用。
环境问题在“弱化”中国的经济发展。2007年3月综合世界银行、中科院和环保总局测算得出的结果:我国每年因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约占GDP的10%左右。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也使一些很想到中国来投资的外国企业和很想到中国来旅游的外国游客踌躇不决。
环境问题在“弱化”中国的科技实力和财富积累。如今,有很多科技人才因为国内环境污染、食品安全以及子女教育和健康问题而移民到国外,对中国科技发展造成无可估量的损失。
日前,来自中国人才交流与开发研究会的消息称,“外国人才认为,中国的生态环境不佳,不适合长期居住。这不是我们次看到环境是让外国人才退却的关键因素。”
据悉,该报告以诺基亚公司为例,佐证雾霾造成北京难以吸引人才。在调查对象中,美国人多,占29%,其次是英国人,占14%,然后是德国人,占12%。其他国家包括法国、比利时和加拿大。
此外,环境问题亦在“弱化”国人的身体健康。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中国的因肺癌、胃癌、肝癌、食道癌而死亡的人数分别占世界的30%、40%、50%、50%,这个比例大大超过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例19%,而其主要原因在于大气和水的污染日趋严重。
如今,环境问题已经引起政府和人民的高度重视,中国决不当“环境弱国”,更不可能走向所谓“环境亡国”的不归路。
严峻的生态环境
依据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进行评价,74个新标准实施阶段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率仅为4.1%,华北不少城市常年被雾霾笼罩。
水质情况也不容乐观,对长江、黄河、珠江等水系的断面监测显示,黄河、松花江、淮河和辽河水质轻度污染,海河为中度污染,而27.8%的湖泊(水库)呈富营养状态。
在四大海区中,只有黄海和南海海域水质良好,渤海近岸海域水质一般,东海近岸海域水质极差。9个重要海湾中,辽东湾、渤海湾和胶州湾水质差,长江口、杭州湾、闽江口和珠江口水质极差。
此外,中国还面临着严重的土地退化问题。仅2013年,全国净减少耕地8.02万公顷,有30.7%的国土遭到了侵蚀。
针对严峻的环保形势,早在2014年4月份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环保法修订案,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列入立法目的,将保护环境确立为国家的基本国策,突出“保护优先”,变过去强调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为重视经济社会发展要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新环境保护法引进生态文明理念
坊间曾言:无规矩难以成方圆。作为巩固环境的基本措施,新环保法的出台无疑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2014年4月24日,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经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以高票审议通过,将于2015年1月1日起施行。此次修订历时三年半,跨两届常委会、经四次审议、两次公开征求意见。修订稿公布后,被誉为当今世界上好的《环境保护法》之一,也被誉为是中国环境立法史上的又一重要里程碑。
对此,中国法学会副会长张鸣起表示,《环境保护法》实际上起到了环境领域基本法的作用,其重大亮点是引进生态文明理念,确立保护优先原则并设定众多制度支撑。根据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在总则中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列入立法目的,将保护环境确立为国家的基本国策,确定了“六·五”环境日,将“保护优先”列为环保工作要坚持的基本原则,同时明确提出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突出强调经济社会发展要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在张鸣起看来,环境公益诉讼也是新《环境保护法》的又一大亮点。其进一步明确了环境公益诉讼主体,也放宽了环境公益诉讼的范围。
对于如何实施这部法律,张鸣起认为,《环境保护法》具有软法的特征,作用突出,强制作用弱化,对实施的要求较硬法更高。在实施中,如何落实这部法律各项规定,十分关键,既需要实施细则,也需要部门法支撑,更需要全社会积极参与,实行各负其责、综合治理。
同时,环保部部长周生贤表示,“要以新修订的环保法为,形成有力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法规体系,要用铁规铁腕强化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优先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
除了深入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环保部业已抓紧制定出台“水十条”和“土十条”。
众多专家指出,我国现行的环境保护法自1989年颁布施行以来至今没有实质修改,而这期间中国环境问题日益凸显。随着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审议“环保法”修订草案,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将进一步完善法律设计,直面环境危机。
环境的根本问题在于防而非治
以“史上严”的法规保障为根基,紧接着的便是公众对于环境整治的期冀。
在竞技届,曾经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进攻是好的防守,环境治理概莫能外。时下,我国和环保组织正积极安排和部署环保问题在中国生产领域的实施办法和政策,随着《新环保法》的出台和相关政策的陆续实施,中国环保领域正在按部就班地落实。
有效地进行环境预防将使环境问题未雨绸缪。随着大国社会的角逐,新一轮的竞争将在环保领域论见高低,究竟谁将赢得“后的晚餐”,今天的一切决定了明天的归属。面对国内严峻的环境形势,中国政府能否突破此种瓶颈,中国环境能否破局?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关乎中国整体战略布局甚至影响国家经济命脉。
因此,众多专家认为,提前将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布局,将会使国内解决环境问题拥有巨大的缓冲时间,实现中国环境问题软着陆,这样就避免了国内“治”不及“防”的困局,时间的缓冲和前期准备将逐渐将中国环境问题尽早步入正轨。
目前,随着中国政府部门对于节能环保领域的不断重视和结构调整,以及国家十二五规划步伐的加快,中国环境问题将在未来有一大的提升。虽然环境污染不再成为经济发展的阻碍尚有一段时间,但至少让我们看到了希望。
此外,生态环境的修复不比生态破坏。破镜难重圆,若想一蹴而就恐非易事。仅以环境修复而言,至少需要时间。国外发达国家对于生态修复遇到的问题对于中国发展已经敲响了警钟,经济建设决不能以丧失环境尊严为代价的主题相继在国内展开,中国正在试图探索一条介于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之间的非典型发展战略,虽然这需要摸索,更需要时间,但我们至少相信,这一问题已经引起了关注,并正在试图解决。
危机,商机?
中国的环境问题,从未像今天这样被大众所重视。
而对于中国的环境服务产业来说,或许,这是坏的时代,也是好的时代。
中关村科技企业家会长姜鹏明指出,中国生态环境恶化已经持续了几十年。“此前20年,中国的社会生产方式和工业结构造成了大规模、全面的环境破坏。现在的环境污染已经不仅仅是点源和面源的问题了。也许我们要用40—60年才有可能打赢这场战争,其投入和牺牲将是巨大的。”
治理环境污染,显然也是环境服务产业的机会。
环保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所副所长李丽平介绍,现阶段环境服务产业的发展处于较快的增速状态。目前,环境服务业约占环境产业的一半。其中,废物处置服务和污水处理服务2010年产值占到环境服务市场的74%,废物处置服务占45%,污水处理服务占29%。
“目前,世界各国对环境服务的概念及范围,比如在污水处理、废物处置等方面已经有了共识,但是对环境服务边界的判定,比如说饮用水、工业废水处理的边界仍旧比较模糊。”李丽平说。
对此,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环境产业研究中心主任傅涛表示,社会的关注势必促使环境监管越来越严格。这在一定程度上,释放了环境服务业的市场空间,但相关公共服务采购和监督的标准也会更严,因此对企业的专业能力要求也会更高。
“中国的环境服务产业,目前已正式进入了以专业化为基础的战略合作时代。以前大家以占领市场为主,处于圈地阶段。但随着专业化需求的增长、分工的细化,这样的状况就会改变。企业只有在技术能力上占有优势,才能够获得市场和公众的认可。”傅涛说。
而中关村环保产业促进中心主任徐云则认为,应当采取产业联盟的方式,推进环境服务产业平台建设。“诸如,中关村环保产业促进中心就是中关村科技园区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平台。2003年我们成立项目污水处理厂,非典期间,我们成立清洁空气产业联盟,很短时间内就向社会供应了相关产品。中关村企业大致2万家,节能环保企业大概1500家。要搞环境服务业,单向应用很难解决问题,这就需要园区,或者环境功能区来发挥作用。”
此外,在强调自身发展壮大的同时,专家们认为,中国的环境服务产业不能故步自封,应当积极参与竞争。
李丽平认为,未来,环境服务谈判的模式和管理方式都将发生很大变化。所以,中国从事环境服务的企业要积极参与市场的竞争。“服务贸易的自由化,意味着很多壁垒被进一步消除。目前,中国很多的环保企业有实力,也有机会走出去。未来中国企业走向市场的道路将会更加平坦。”
她表示,在国内,政府部门和相关企业要积极制定相关环境服务业的政策。在上,中国也应更多参与或者主导相关规则的制定。“所有的利益相关者,不管是政府部门、研究机构,还是企业,都应该积极抓住环境服务业带给我们的机遇和挑战,共同为环境服务业的发展营造更好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