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经济下行压力,中国央行时隔两年再度宣布降息。利率之锚的下沉将有助于系统性降低融资成本,帮助企业尤其是对经济下行抵抗力较低的环保中小企业渡过难关。我们都知道,环保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一直困扰着企业的发展。
总体上来讲,目前我国环保产业仍是以政府投资为主、民间投资和外资为辅。许多环保建设项目由政府拨款建设,政府补贴运营。这种现状一方面导致投资渠道单一,资金严重匮乏;另一方面也导致经营管理上政企不分,企业缺乏活力,产出效益较低。
近年来,民营中小环保企业总体发展态势良好,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是,民营中小环保企业融资困难的现状仍十分严重。融资渠道不畅,造成资金链断裂,严重的影响了其发展。
银行降低贷款利率,环保企业的融资成本确实降低了,这是此次降息对环保产业显著的影响。
众说周知,地方水务运营企业及以BOT模式运行为主的固废处理企业财务费率资产负债率均较高。央行此次降息,则将降大大缓解此类企业的资金压力。
发展潜力值得期待
与此同时,11月27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环境监管执法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通知”先行,为新环保法正式实施预热。“通知”将新环保法的“史上严”特点体现的:重视准入门槛(加快环评、排污许可的法律制订),进一步落实地方政府环保责任(到2015年,市级以上环保部门要对下级环境监管执法工作进行稽查,省级环保部门每年要对本行政区域内30%以上的市等和5%以上的县开展环境稽查,市级环保部门每年要对本行政区域内30%以上的县开展环境稽查,此项为“通知”增量,预计新环保法不会提出具体的时间及比例目标),加大信息公开及公众参与力度(积极推行阳光执法)。
同时,监测市场受益逻辑较为明确。“通知”明确提出监管网格划分方案于2015年底前上报一级人民政府备案,并向社会公开。有分析认为,监测领域受益“通知”逻辑较为明确:一是“通知”属基础性行政条款而并没有强调单个环境要素,二是在线监测节约环保执法成本,三是在国家加大重视污染源准入及环境风险预警背景下,在线监测很多情况下比巡查更加行之有效。
对此,众多业内人士预计“水十条”将于年内出台;“水十条”部分条款将与“通知”一道,高度契合新环保法。2015年1月1日,新环保法将正式实施,结合近期媒体关于“水十条”的报道,我们有理由相信“水十条”在2015年1月1日前有望发布,且预计“水十条”部分条款将与“通知”一道,高度契合新环保法,如强化地方政府水污染防治责任,加强区域、部门之间联防联控,落实地方政府、排污企业、第三方治理企业责任,强化信息公开及公众参与力度,有分析认为“水十条”将体现“行动计划”特点,会明确提出具体考核目标及完成时间节点。
此外,“通知”还掀开了2014-2015年环保贺岁档帷幕,“水十条”、新环保法2部环保“贺岁大片”值得期待。分析机构判断新环保法将推动我国环保产业快速发展;“水十条”预计将针对水污染防治、节水双管齐下。
如何适应新常态
不难发现,用新常态定义当下我国经济发展新阶段,既是从战略上对当前经济增速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时期的清醒判断,又是从战术上对科学应对当前经济放缓、消化产能过剩任务繁重、内生动力不足等复杂的经济发展形势的总体要求。
环保产业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支柱产业,将如何适应新常态?专家认为,推动新常态下环保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应重点从以下4个方面入手:
首先,要深刻认识新常态给环保产业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各种矛盾相互交织。特别是30多年的快速发展,在取得瞩目成就的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资源环境代价,深刻影响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新常态就是新一届政府转变发展方式、主动破解资源环境约束、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动态调整过程,同时也是发展方式转变、产业优化调整、企业创新发展、新机遇不断涌现的关键时期。对于环保产业来说,机遇与风险并存,困难与挑战同在。既要牢牢抓住机遇,激发市场活力,加快结构调整,推动创新发展,又要积极应对挑战,冷静思考如何科学发展,有效避免不顾实际超常发展,确保环保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其次,要有效激发环保产业市场活力。环保产业是政策依赖型产业,既要注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要加强政府对产业的引导、激励和调控。
要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打破行政管理对市场的束缚,大限度地释放市场活力。要切实把环保产业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加大政府环保投资力度,扩大政府采购环保基本公共服务的范围,优先在工业污染企业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尽快出台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环保领域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治理的政策措施,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生态环境保护。按照国务院加快发展环保产业的意见要求,把污染减排约束性指标转化成对环保产业的市场需求,推进环保低碳技术装备产品及服务业的发展。积极营造绿色消费政策环境,制定环保产品市场推广鼓励政策,引导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释放环保产品、设备、服务的消费和投资需求。
第三,要加快推动环保产业结构调整。当前,我国环保产业的结构不尽合理。2011年全国环保产业调查统计数据显示,全国环保服务业年收入仅占环保产业总收入的5.6%,而在发达国家这一比例往往达到50%—70%。可见,环保服务业比例偏低是当前环保产业结构失衡的关键症结,也是新常态下急需解决的首要问题之一。
近年来,国务院和环境保护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针对环保产业发展的意见和规划,这为各地区加快环保产业特别是环保服务业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各地区要抓住机遇,因地制宜发展环保服务业,提高环保服务业在环保产业中的比重,以环保服务业的突破带动环保产业的发展。要坚持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同时推进。自上而下,就是通过制定产业政策和环境标准,清晰产业定位,明确发展方向,形成优化结构的动力;自下而上,就是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主导的共同作用,以技术、模式创新加速产业结构的调整,从而形成新的环保产业格局。
第四,要强化环保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企业的发展是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而企业发展关键在创新。特别是在当前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的情况下,没有创新寸步难行。
因此,要加快环保企业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推动环保企业研发中心建设,鼓励环保企业与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共建研发机构,促进环保企业技术创新集约化,支持骨干企业、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建设国家和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科技创新平台;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企业牵头承担环保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发展一批由环保骨干企业主导、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研发机构流动,实现科技创新与环保产业的深度融合。要围绕环保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行业布局,规划建设一批有明确产业指向的专业化科技孵化器和研发机构,鼓励支持环保企业、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及其他投资主体参与建设,支持其提升创业孵化服务、聚集人才和成果转化等增值服务能力。要推动省级环保产业信息化平台建设,推进企业技术创新服务体系社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