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污染物排放遇转折 系统防治助推可持续发展
大气污染问题将严重影响居民身体健康和经济可持续发展,为了控制大气污染,保护环境空气质量,“十二五”期间,我国计划投入1000亿元用于治理大气污染,以及国务院颁发《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这些都深刻表明我国政府在治理大气污染方面的决心和力度。
我国大气污染物排放进入转折期。
当前,颇为普遍的雾霾天气让我国大气污染问题饱受诟病。陈健鹏认为,雾霾天气的形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但一般认为,其内因是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增加,或者说,当前我国大气污染呈典型的复合型污染的特征。基于这个认识,我们以大气污染物排放趋势为线索展开分析。细颗粒物(PM2.5)被认为是雾霾的重要原因,其主要来源既有烟尘、粉尘、扬尘等一次颗粒物,也有由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氨、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等生成的二次污染物,且二次污染物占有重要比重,可占到40%左右,在严重的雾霾天气条件下,其比重甚至可以达到80%—90%左右。
考察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尘粉尘(可吸入颗粒物)、氨(NH3)、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大气重金属等六类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趋势,可以发现随着过去30多年高速经济发展,总体上这些污染物排放总量呈增长的态势。测算表明,尽管烟尘粉尘(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常规污染物先后于20世纪90年代、2006年、2012年以来处于下降态势,但氨、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等污染物排放仍处于上升态势,叠加起来,我国大气污染物排放正处于历史高位。这也可以大致解释在常规污染物减排取得积极进展的时期雾霾天气反而频发的现象。
大气污染排放物处于历史高水平,这是我国不得不直面的现实。路虽然难,但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仍旧不得不毅然迈步。
防治大气污染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级政府加强统筹协调,细化部门职责,形成有关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地方各级政府要切实对本辖区的大气环境质量负责,建立健全目标责任制,加大督察考核力度,严格奖惩措施。
这也在日前通过审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修订草案)》草案的增加内容里有所体现,草案增加了对重点区域和燃煤、工业、机动车、扬尘等重点领域开展多污染物协同治理和区域联防联控的专门规定。
企业方面则要依法落实防治污染的主体责任,积极实施清洁生产改造,加强污染治理设施的运行管理,严格执行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此外,还有一个背景是,明年1月1日起,新环保法要实施,结合两高的新司法解释,将迎来新的环保治理契机,而“大气污染防治法”的修订出台将是有益的配合和补充。
但需要警钟长鸣的是,只有强化执法监管,才能确保法律制度有效实施,下一步一定要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解决违法成本低的问题,进一步加强对大气污染重点行业企业污染排放的监管,依法严惩超标排污、偷排偷放、监测数据弄虚作假等违法行为,严肃追究相关企业责任人的责任,同时强化过程监管,解决执法不严的问题,才能切实和逐步改变中国的大气环境。
我国大气污染受到环境、工业结构、交通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只有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多管齐下,才能全面预防和治理我国大气污染,改善大气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碧水蓝天是我们的共同愿景,但并非可以一蹴而就。客观上讲,公众对空气质量的诉求超出现实可能,公众对现代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要求、对良好空气质量的期待,同大气污染防治需要的减排成本以及长期性的客观现实之间的矛盾将长期存在。我国处在工业化、城镇化中期的发展阶段,以及由中等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迈进的关键阶段,公众在享受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也不应回避其环境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