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建部提出,5年内全国90%村庄的生活垃圾得到有效处理,而已有良好基础的四川提出力争1年内完成目标。处理农村生活垃圾,四川给出的时间表,远远快于全国。
11月18日,全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电视电话会议要求,将用5年时间,使全国90%村庄的生活垃圾得到有效处理——而四川提出,力争1年内完成目标。领跑全国,四川有足够的自信:2007年,对生活垃圾进行处理的行政村仅占总量4%;6年后,这一比例已达到85%。
垃圾处理一度成“顽疾”
“(上世纪)六十年代淘米洗菜,七十年代饮水灌溉,八十年代水质变坏……”说起过去村边小河的状况,自贡市百胜村村民何远清认为,乱扔生活垃圾是“主凶”,“塑料袋、包装纸都淤积河边,咋个不脏嘛!”
乱扔垃圾,曾是四川、乃至全国农村的常态。目前农村每年产生约1亿吨垃圾,大多仍以乱丢乱弃、自然消解方式处理。“很多时候,就是‘垃圾腾挪’——从村内显眼处移到僻静处。”研究表明,报废农膜、电池等垃圾难以自然降解,“垃圾围村”只会污染环境,甚至形成致病源。
解决这一问题,并非易事——和城市相比,农村垃圾处理更为艰难。由于农村居住点分散,垃圾收集、转运成本高昂;就处理而言,自建填埋、焚烧设施投资大,农村财力难以负担。若全交由城镇处理,又会给后者带来巨大压力。
无分类意识、无收集设施、无转运设备、无保洁人员、无回收体系,农村生活垃圾成了“顽疾”。
为治“顽疾”,四川三步并举探索农村垃圾处理新模式。
村民自治、市场运作
“村里垃圾有人扫,家里垃圾懂分类,生活垃圾的处理水平也看齐城市……”11月18日,四川省眉山市丹棱县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经验,在全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电视电话会上,被解读、推广。
据了解,农村垃圾处理一直有着投入难、减量难、监督难、常态维持难“四难”特点。但丹棱县从2011年起,就试水“村民自治、市场运作”模式,化解“四难”,实现农村垃圾“绿色”处理。“既告别了政府‘大包大揽还没效果’的尴尬,更有效提升了村民的自治水平。”
修好垃圾池 确定保洁承包人
丹棱县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古维芬表示,农村垃圾散而多,且每家的清扫时间很随意,所以,丹棱在解决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的难题时,没有放在“意识教育”上,而是先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以‘农民方便、大小适宜’为原则,以邻近的3-15户不等修建大小不一的定点倾倒池,山区分散的农户则发放编号箩筐、背篼,每个村统一建收集站,由县环卫所直接转运处理。”古维芬说,这比挨个上门去叮嘱注意卫生有效多了。
但点位里的垃圾,如何“走”进收集站?2011年,丹棱在龙鹄村试点引入市场化运作方式,“政府不再大包大揽,而是在村民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上,公开竞标确定垃圾收集和公共区域常态保洁的承包人,由承包人与村委会签订协议,明确工作职责。”
这一“政府省心,村民满意”的做法迅速在全县推广,各乡镇还结合实际情况,采取“连片”承包或“打捆式”承包方式确定保洁承包人,当年底,丹棱就实现农村垃圾处理的全域覆盖。
市场化运作激发村民自治热情
古维芬算了一笔账:若实行县政府全额保障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基础设施建设,需投入1264万元,而目前的统一规划,对全县71个村仅投入337万元,财政一次性少投入927万元,节省73%的资金。同时,通过市场运作,村民自筹保洁费用,为县上节约聘请保洁员等一系列费用,县上每年只需拿出约50万元,补助部分山区、丘区村垃圾收集费用,每年可节省88%的资金。但她却认为,“丹棱模式”值得借鉴的,是激发了村民自治的热情。
据悉,很多来“取经”的人都会问,“村里给保洁承包人每年的几万元保洁费,钱从何来?是靠村集体经济收入支付吗?穷的村怎么办……”古维芬坦言,多数村由每个村民每月交纳0.5-2元不等的保洁费,经济条件较差的村,再由村集体经济收入和县财政补助解决。“农村生活垃圾处理都写进了各村的《村规民约》,作为一种制度保障,哪怕是村上集体经济再有钱,都会让村民交这个保洁费,目的就是增强村民主人翁意识。”张志明感受就很深,“交了钱就不一样,村民会认真监督。”
龙鹄村村支书罗朝运介绍,全村每人每月1元,一年大概能收1.8万元的保洁费,可解决的却是大问题,既筹得保洁承包费,还让村组干部、承包人、村民三方形成相互监督机制。“就像城市里小区物业、清洁工和住户之间的关系。”罗朝运说,在试行的初三个月,村干部平均会收到2条以上村民举报乱倒垃圾或询问电话、信息。
据悉,从2012年和2013年投入费用看,村民自愿交纳的费用约占承包费的80%,实行邻村、连片、整乡镇承包的达100%,村集体经济投入和财政投入分别约占承包费的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