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旧农膜田间捡拾难度大
甘肃是农业大省,也是曾长期被应用在农业增产增收中的农膜产量大省。然而,在农膜成为多地农业污染源之一的当下,废旧农膜围城也成了甘肃环境治理的“重头戏”。
甘肃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27日在兰州举行。会上,听取和审议关于检查《甘肃省废旧农膜回收利用条例》实施情况的报告称,甘肃2014年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率有望达到75%以上,治理“白色污染”初显成效,但废旧农膜田间捡拾难度大。甘肃省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副主任范志斌报告称,《条例》实施以来,强化农膜生产、销售、使用等多个环节的监管,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率逐年提高。2012年全省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率为67%,2013年达到70.7%,今年有望达到75%以上。
多措并举消解“白色污染”
据悉,近年来,甘肃各级政府分别采取以奖代补、贷款贴息、税收减免、税收返还等优惠政策,对从事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的企业进行扶持。今年4月1日,甘肃正式实施《聚乙烯吹塑农用地面覆盖薄膜》地方标准,从生产源头上限制了不利于回收利用的超薄地膜进入农资市场,对促进甘肃旱作农业发展,推动地膜回收再利用,消灭农田“白色污染”具有积极意义。
同年8月,甘肃省建立涵盖地膜捡拾、回收、资源化利用等环节的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网络体系,建立乡、村回收站点近2000个。而就在近日,仍有其关于发补贴消解农村“白色污染”消息传出,为鼓励农民回收地里的废旧地膜,企业按每吨300元的价格收购外,还在甘肃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管理站的支持下,每吨再奖励给农民200元。同时还根据农民拉运地膜的远近,每吨再补助农民100至300元不等的交通补助。
我国是农业大国,随着农业的发展,大量的废旧农膜也应用而生。废旧农膜回收利用事关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从根本上解决超薄地膜大量使用的难题成为当下环境整治的重要工作,更是农业大省所亟待解决的难题之一。
农膜污染的三大元凶
近日农业部在全国范围内召开“百乡万户调查”。经调查组分析认为,造成农膜污染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由于使用超薄农膜(厚度低于0.008mm),造成田间捡拾困难,还有一些地块的农膜连续使用两年,破碎严重,难以回收利用;二是当地虽然争取到了部分专项资金,但因资金数额有限,仅用于补助部分废旧农膜回收加工企业,对农民回收农膜没有任何补助,加上农民认识不足,回收积极性普遍不高;三是由于回收加工企业数量少,回收覆盖面积有限,还有相当一部分农民将收集的废旧农膜任意丢弃在地头田埂、沟渠河道、道路两旁,或者进行焚烧,产生的烟雾不仅对大气造成污染,残留物更难风化降解,对土壤污染更为严重。
揪出原因,找寻破解方法。在相关分析中,三大元凶被无悬念地揪出,那么废旧农膜又该如何科学有效处置?
废旧农膜直接塑化加工方法
废旧农膜回收再加工可生产多种民用压塑制品。但废旧农膜清洗后再进行加工,耗水费工,成本较高,下面介绍废旧农膜不加清洗直接塑化加工方法:
晾晒抖土:回收的废农膜表面附着的泥土水分占总量50%以上,经晾晒反复翻抖,使泥土水分减少到30%以下,并拣去废农膜以外的杂物。
热挤拉条:将经过晒选的废农膜放入挤出机中,加热塑化(180~220℃),从孔径为0.5厘米的一组出口中强行挤出长条,并置于盛满清水的水箱中冷却硬化,即成再生料条。
破碎加色:用破碎机将料条打碎,即成塑料再生颗粒。因料条中含有20%~40%的泥土,在塑化挤出时部分聚乙烯分子被碳化,故再生塑料色泽灰黑,进行加工必须加色。一般压制做桶、罐类加钛红或碳黑,制硬塑料管类加蓝灰。
塑化分坯:将混合色料的颗粒料加入出糊机中,加热揉合挤出糊状大条,称重分坯,送入模具中。
模压成型:制作硬塑料管用出管机,制做盆、桶等,用压力为300吨以上的油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