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江流域重污染区调查结果引热议
历时500多天,深入湘江流域10地市,重点调查郴州三十六湾、衡阳水口山等重金属污染工矿区,采集包括土壤样、稻谷样等164个样本……一场由90后领衔调查的湘江流域污染报告在日前走入公众的视野并引起了广泛热议。
11月15日,环保公益组织长沙曙光环保公益中心(下称“曙光环保”)对外披露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调查结果。
每一项数据都值得警惕:郴州三十六湾矿区甘溪河底泥中,砷含量超标715.73倍;郴州三十六湾矿区甘溪村稻田中,镉含量超标206.67倍;岳阳桃林铅锌矿区汀畈村稻田铅含量高值达1527.8mg/kg(即每千克含有1.5克),超标5.093倍。据了解,这是湖南份湘江流域重点工矿区重金属污染调查结果公布,对此暂无表态。
湘江流域集中了湖南六成人口和八成左右的经济总量,同时也承载了60%以上的污染。数十年的污染史与治理史相伴相随,湘江至今仍是中国重金属污染严重的河流。湘江流域长期生活在重金属污染阴霾之下,这早已不是什么秘密。但是,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到底严重到了怎样的程度?事实上,这还是公众次看到详细的污染调查数据,而且是出自民间环保公益组织。
三环节解救“落难”中的湘江
公益组织参与污染治理的新闻屡见不鲜。有业内人士认为,营救落难的湘江,不能仅指望公益组织。污染治理的问题牵涉的问题是方方面面的,一个赤手空拳的公益组织,在恶劣的污染事件面前,显得力量太单薄了。营救湘江需要依法治国的力量。这需要在以下三个环节入手,搭救湘江。
资源依赖需要法治约束。湖南是“有色金属之乡”,导致地方经济实力的提升对资源的依赖极强,这无形中也造就了地方生态环境的损害。改变这种现象,资源开发必须在法治轨道内进行,法律应该对于开发有明确的限制,比如可以划定此类收入在财政收入中的占比。
资源开采需要提升技术。无序的开发,加上低档次的开发,也就有了湘江流域金砷含量超标715.73倍的尴尬。这亦需要依法治理,对于资源开发中使用的化学制剂,要有一个明确的限制,未达到标准的化学制剂就要毫不留情的拒之门外。
资源污染需要依法倒查。在污染事件发生之后,严格启动倒查机制,从污染事件的源头查起,该查处查处,该追责追责。
污染数据清澈了湘江才可能清澈
事实上,早在2011年3月,国务院就正式批复了《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实施方案》,这是个由国务院批复的区域性重金属污染治理试点方案。湘江重金属污染治理由此进入了“国家版”时代。彼时,湖南发改委有关负责人曾表示,力求2015年铅、汞、镉、砷等重金属排放总量在2008年基础上削减70%左右,并通过5到10年的时间基本解决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重大问题,成为全国重金属污染治理的典范。
眼下2015年马上来临,砷超标715倍的数据,与“治污典范”之名却相去甚远。左边是各种文件中的成绩斐然,右边是污染调查中的困境依然,越治理越严峻的现状并未根本改变,湘江重金属污染的沉疴之痛犹在。《湖南省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报告》虽然早在2009年7月就已完成初稿,但至今迟迟未见公布。如果不是民间环保组织公布的调查数据,谁也不知道众所周知的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到底有多严重。
在污染程度如一团迷雾盘踞湘江上空之际,业内呼吁:期待民间环保公益组织致力于“以更加完善的第三方数据库为基础构建一个公信平台”的努力,能给政府治污带来一些触动。这既是一种倒逼一种监督,同时更是一种促进一种助力。毕竟重金属污染数据先清澈了,湘江才可能清澈。